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张居正:每个圆滑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恶如仇、满腔热血的少年_都曾

2020-07-01 15:31:27 历史故事 脑洞趣味历史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张居正:每个圆滑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恶如仇、满腔热血的少年

以前总听老人家谈到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要想真正学会成熟,要等他人到中年,有车有房、家有妻儿老母的时候。

这句话换种说法,就成了“一个人只要心里有了牵挂,他就失去了耍脾气的资本”。

二十岁的年龄,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会成为主角去改变世界

三十岁的年龄,认识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再没有二十岁的拼劲,开始追求安稳踏实一世两人三餐四季过日子的“标准化”人生。

但这种安稳,并不是全无代价,它往往意味着三十岁的我们,成为了二十岁自己口中所不屑的圆滑世故的大叔。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嘉靖四年,荆州府江陵县张秀才家喜得贵子,巧的是家中老人在孩子出生的前一晚做了一个梦:老人家梦见一轮圆月掉在了自家的水缸里,等到自己去查看时,里面又有一只白玉龟从水缸中爬出。

老人家认定,这是天降祥瑞,暗示自家的小孩儿注定未来是要光宗耀祖的人物。

因而,老人家便给孩子取了个乳名,叫做“白圭”,寓意其如圭玉一样洁白无瑕、前途无量。

【圭玉】

少年确实很争气,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小小年纪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荆州府的市长(知府)李士翱听说了他的事迹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不仅亲自将其送到了当地的官学读书,还为其取了个名字叫做“居正”,意思是让他长大后要匡扶社稷呢!

十六岁中举这件事,对张居正而言,其实是13岁就可以办到的事情。

只是那一次,他被湖广巡抚顾璘故意弄“落榜”了。

湖广巡抚(类似于湖北省省长)顾璘见到张居正的文章之后,惊讶于13岁的少年竟然文采丝毫不逊色于大人,起了惜才之心的顾璘对负责监试的冯御使说:“此子将相才也,若是假以时日,必是国之栋梁。只是如今他成名过早,恐欠缺点历练,容易毁了一颗好苗子,不妨让他落榜好好磨砺一番。”

……

等到三年后张居正考中举人之后,顾璘解下自己的犀带赠给张居正,并且告诉他:“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

腰玉指的一品大员才能佩戴的腰带,《明史·舆服志》记载:文武官公服腰带,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乌角。

【张居正剧照】

顾璘的做法,让张居正大为感动,古之儒生,一生所求可以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居正受到曾祖父、荆州府市长李士翱和湖广巡抚顾璘的影响,从小便立下了长大之后,要为国家开创太平盛世的理想。

对于顾璘的教诲,张居正是非常感激的:“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让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张居正的成长,相当顺利。

1547年,年仅二十三的张居正以二甲第九名的优异成绩当上了进士,并且被授予庶吉士职务,负责在翰林院为皇帝起草诏书。

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张居正,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徐阶。

在翰林院这两年,张居正看到的是嘉靖端坐于皇位之上,如同养蛊一样目视着夏言和严嵩两位权臣的斗争,心有不甘的张居正私下里多次向老师反映这件事,希望他能站出来做些什么。

对此,徐阶的态度总是和稀泥,想要让张居正:

“好好发育,别浪,徒弟!”

【徐阶】

当以才华而言,徐阶绝对属于能够经世济国那种,可他却太“怂”了。

徐阶入内阁之初,不肯依附于严嵩,结果严嵩一报复打压他的时候,徐阶立马认怂了,先是把孙女嫁给严嵩孙子,表明自己服软的态度,然后朝政上凡是严嵩的观点,他一律曲意逢迎,严嵩见其如此识趣,感到非常得意。

每一个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恶如仇、满腔热血的少年,这句话放在张居正和徐阶身上都很适用。

但他的这种忍气吞声的做法,落到张居正眼中,简直是可以击碎三观的操作。

张居正终于决定自己出手了,他25岁时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论时政疏》,如其名,里面列举了张居正眼中时政的五大弊端:

第一弊,宗室骄恣

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竞求真人之号,招集方术通逃之人,惑民耳目。斯皆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而内实奸贪淫虐,陵轹有司,朘刻小民,以纵其欲。

第二弊,庶官疾旷

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

第三弊,吏治因循

迩来考课不严,名实不核,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簿书期会为急务,承望风旨为精敏,监司以是课其贤否,上之铨衡,铨衡又不深察,惟监司之为据,至或举劾参差,毁誉不定,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

第四弊,边备未修

第五弊,财用大亏

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而王朝之费,又数十倍于国初之时,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

【张居正】

张居正的这五大弊端,基本上概括出了当时明王朝所面对的内忧外患问题,但此时的张居正还只是个很小的官,他夹在夏言和严嵩两位权臣的斗争中,根本就没人管他说了些什么。

这种事挺好理解的,一言以蔽之:人微言轻。

但也正因为张居正此时人微言轻,他才没有如同杨继盛那般被严嵩关在狱中害死。

当这封奏疏石沉大海后,张居正心灰意冷,他对于朝臣的争斗看得实在太多了,他终于累了。

张居正给自己老师徐阶写了一封信,里面对他这种“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的行为非常不耻,表示自己“我志在虚寂,苟得非所求,虽居一世间,脱若云烟浮”。

然后,张居正以养病休假为由,请了三年病假,回到湖北老家开始了游山玩水的生活。

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张居正游着山玩着水,但他的心却从来没有远离过朝堂,他在《荆州府题名记》中感慨: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他一方面感慨民生疾苦,想要大张阔斧,改变明王朝的倾颓局面;

另一方面张居正又厌倦朝堂斗争,痛恨朝臣们不作为的行为。

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张居正这个时期的诗歌中体现得非常明白:江湖此日空愁病,独望宸居思渺然。

张居正真难,他不忍百姓受苦,旅行的时候还要看着皇帝居住的方向,暗自伤神。

像他这样牵挂着百姓的人,如何可能一直在山水间流连忘返呢,假期满后,张居正怀揣着“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的政治觉悟,再一次踏入了久违的京城。

心态变了,再开眼看世界,眼前的光景也变了。

他发现自己曾经感到非常失望的老师徐阶,竟然靠着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生存法则,在和严嵩的斗争中摘得了胜利的果实“内阁首辅”的位置。

大受触动的张居正,开始正视起这些被他所不屑的“法则”,再一次归来的他,已经明白只有站在帝国权力的最中心,才能让众人听听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哪怕,不折手段也在所不惜。

红楼梦·第五回》有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把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弄得透彻明白,那么处处都是学问,与人打交道时,能够摸透人情世故,那么处处都是文章。

等到张居正明白这个道理时,他已经32岁。

【剧照】

古人讲三十而立,此时的张居正,却活成了24岁时他最不屑的“趋炎附势,明哲保身”模样。

4、张居正: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张居正的相机而动修行,在1572年,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时,取得了很耀眼的成绩。

倒在张居正面前的第一个对手,是与他一同被徐阶扶持起来的高拱,两人在国子监任职时,关系非常融洽,甚至曾约定共同匡扶社稷。

高拱的《病榻遗言》记载两人关系:日相与讲析理义,商确治道,至忘形骸。予尝与相期约:“他日苟得用,当为君父共成化理。”

只是这一切,都因为明穆宗的遗诏问题而化为过去式,两人之间还展开了一场攸关生死的决战。

高拱在明穆宗还是王爷的时候,两人之间便已经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明穆宗死前曾握着他的手:“以天下累先生。”

言下之意,便是让高拱以顾命大臣的身份照顾新皇帝,这可是份美差,做得好了保管让他再享一朝富贵。

但当明穆宗遗诏出来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上面除了他的名字,还有另外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顾命大臣次辅张居正与高仪,辅臣冯保。

冯保和高拱之间的仇怨,比高拱对张居正的仇怨还大,当时高拱当上顾命大臣后甚至想要召集百官废掉冯保这个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

【张居正剧照】

高拱做梦也想不到,他的计划还未实施,自己的盟友张居正却突然给他来了一下扎心的暴击。

当时在内阁中,高拱同自己的”盟友“开会时,曾说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这话颇为狂妄,充分暴露了他当上顾命大臣后,认为自己即将大权在握的激动之情。

张居正利用了这点,他通过冯保宦官的身份,讲这句话改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然后让冯保告诉了皇后和皇太后。

高拱这就是所谓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范,要知道在新帝登基的敏感时期,先帝选择的顾命大臣却说出“小孩,不能当皇帝”的话,换在皇后她们眼中这是暗示,只有“你高拱”可以当皇帝吗?

愤怒之下,陈皇后和李太后下令: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兄弟反目,在大明朝的内阁之争中,不算什么稀奇事,可这对于张居正而言,却是他背离了二十岁那个正义凛然的少年形象,一步步在权力纷争中学会不折手段的直接证明。

曾经满腔热血,心怀正义的少年,已经学会为了“心中的正义”做些尔虞我诈的事情。

5、张居正: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高拱的倒台,为张居正开展新政,扫平了最后一丝障碍。

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张居正以“考成法”为武器,推行他的“一条鞭法”赋税改革。

考成法简单说来就是“以业绩为核心,行的升职,不行的贬职”,而一条鞭法强调重新丈量土地和精简赋税。

张居正的本意很简单,他想通过考核官员业绩,让大家主动推行新法,达到“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的目的。

但在新法推广的过程中,张居正几乎得罪了地主、官僚、皇室宗亲、万历在内的所有统治阶层。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万历登基之初,张居正通过丈量全国土地范围,然后让大家按照实际土地多少缴纳赋税,这笔钱想也知道肯定是地主、官僚和皇室宗亲来出的,他们又怎么可能甘心呢?

万历十岁的时候,可以不管这些非议,但等他长大成人后,他无法坐视张居正拿着本该属于他的权力去管理国家,这就是——相权和君权的矛盾。

前文说过,张居正为了达到改造明朝的目的,甚至于到了不折手段的程度。

举个例子,当时有些谏官不满张居正的行为,就跟皇帝和皇太后反映,结果张居正采用酷刑这种极端的手段,打算堵住谏官的口,顺便警告那些不满自己的人:瞧瞧,这就是你们的榜样!

张居正一生以善于玩弄权谋著称,他扳倒内阁首辅高拱上位,领导群臣开展改革大业,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

可在他死后仅两年,万历皇帝便下旨撤回对他的一切封赐,并抄了他的家,逼得他儿子自杀,家眷饿死。

万历做的事,连曾经批判张居正是禽兽的邹元标都看不惯了:“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一生辛劳,最终为大明江山劳瘁而死的张居正,其实对自己的结局早有预料。

他的一生见惯了尔虞我诈,从青涩少年,到老练的改革者,他终究是完成了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只是,他却没有想到,他的预言来得那样惨烈“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然不敢遽尔乞身者,以时未可尔。”

如果有一天,大家遇到一位叫“居正”的少年,告诉他:别这么累,慢一点,不要让自己一个人去承担全部的压力。

下一次,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张居正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