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古代最经典的一首“考试诗”,最后10字是千古名句,堪称神来之笔_乐音

2020-07-05 00:05:39 历史故事 解忧诗词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古代最经典的一首“考试诗”,最后10字是千古名句,堪称神来之笔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兴盛于唐朝,而诗歌在唐朝的发展也是达到了顶峰。

在科举考试中,有一门考查的便是诗歌。

晚唐的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人称“温八叉”,就是因为他在考诗赋的时候,别人还在冥思苦想,而他一叉手就是一韵,八叉手就能写完,才思之敏捷令人叹服。

不过可惜的是,他的这些应试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有人说创作这类有特定格式,又对韵律要求极高的诗,就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我深以为然。

唐朝几百年,成千上万的考生,写下的诗歌数不胜数,然而真正能称得上名作的也就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最后10字是千古名句,堪称神来之笔。

钱起是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甚至有人说他是“十才子之冠”,他和另一个诗人郎士元齐名,并称“钱郎”。

这首《省试湘灵鼓瑟》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当时的考官对这首诗是赞不绝口,认为像这样高妙空灵的诗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

钱起就是凭着这首诗及第,并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诗题“湘灵鼓瑟”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传闻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舜在苍梧山病逝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水而亡,成为湘水女神。

她们常在湘水边上鼓瑟,表达对舜的相思之情。

开头“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从湘灵鼓瑟写起。

这两句化用了屈原在《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让人脑海里不由得浮现了这样的一幕:仙姿玉色的女神降落在湘水之滨,她满面愁容,轻轻地拨动着琴瑟,一曲如泣如诉的从她的指尖流淌而出,回荡在湘水两岸。

接着的两句又出现了一个神话人物——冯夷,他是传说中的河神。

冯夷被这乐音所吸引,忍不住在河面上翩翩起舞。

这里诗人用了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这曲子,他只是觉得很好听。

反倒是那些途径湘水的迁客骚人,听懂了暗藏在曲子背后的忧伤,不忍卒闻。

接下里的四句,诗人继续渲染这首曲子的感染力。

这曲调之哀怨,连世间最坚硬的金石都为之触动;这曲调之高亢,响遏行云,可以一直飘向遥远的天际。

当这乐音传到舜栖息的苍梧山时,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不由生出了怨慕之情。

山间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下,吐出更多的芬芳,香气弥漫了整座高山。

这四句里,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极尽夸张之能,将这乐音写得是“天上有,人间无”。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说的不仅是湘水女神弹奏的乐音,还有苍梧山间的芳香,它们在湘水之滨交融,顺着水流和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结尾两句仿佛神来之笔,将全诗推向了高潮。

表面看来乐曲戛然而止,实际却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烟雾消散后的江上,露出了几座苍翠欲滴的山峰,以景作结,余音袅袅。

后人评价这首诗的时候,着重点都在最后两句。

《唐诗分类绳尺》有言“通篇大雅,一结信乎神助”;《而庵说唐诗》云“落句真是绝调”;连北宋大文豪苏轼也十分喜欢,在他的一首《江城子》中,曾化用这句诗“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应该算是古代最经典的一首“考试诗”,最后10字堪称神来之笔,千年来无人能超越。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钱起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