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魔鬼圣经:三十年战争中的一本书,“神权”与“人权”的激烈碰撞_神权

2020-05-13 13:01:15 历史故事 冷赋忆史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魔鬼圣经:三十年战争中的一本书,“神权”与“人权”的激烈碰撞

前言:

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军队开始对神圣罗马帝国腹地展开了进攻。在战争中瑞典击败普鲁士,获得了捷克的控制权,同时意大利部分诸侯也蠢蠢欲动,随时预备进攻奥地利,这迫使奥地利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王这一头衔,而奥地利国王也由此卸任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职。

不过三十年战争并没有让欧洲成功摆脱教会的控制,相反教会却希望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打击人文复兴思想,而自瑞典军队将掠夺到的一本书公之于众时,欧洲教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这本书揭示了“魔鬼”的本质却让教会感到为难

瑞典军队深入捷克后,并没有像曾经与沙俄作战一样大规模掠夺,而是放慢了脚步,并不断逼近南部的奥地利。其实瑞典高层并不打算入侵奥地利,因为有神圣罗马帝国的持续存在才能让教会的统治持续稳定存在,所以奥地利国王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职才是最佳的结局

不过这个结局在瑞典军队驻扎在捷克时就已经传达到了欧洲各地,因此瑞典没有继续南下入侵奥地利的计划,而是决定返回瑞典。在返回的途中修道院赠送了瑞典指挥官一本书,将这本书带回瑞典后,就以瑞典皇家学会的名义进行了发表,也是在这一次发表过程中教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得不对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出版社进行全面查封。

这一次出版的图书引发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轩然大波,这是对教会统治的有力回击,可是教会对这本图书的内容却不以为然,依旧强调教会在欧洲宗教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对于每一个君主而言,教会是他们统治合法性的来源。

而这本书却把魔鬼的画像比做了红衣的教士,这无疑是对教会统治的有力回击,教会想要有统治的合法性就必须在宗教上占据主导权,不过对宗教中的魔鬼这个本质问题上,这本书给予的答案十分深刻,那就是:在不是上帝也不是人性的角度做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这类决策会损害到他人利益的同时也会引发背离道德的风险。

不过在多数君主看来既然教会都已经尽量将利益最大化,而自己又何必局限在自己的封地上呢?这也是使得后来不少诸侯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原因。

对于这种利益的争夺,这本书也毫不犹豫的给出了批判,并称教士们的堕落只会引发国家在宗教问题上的一系列困难,这样也会引发君主在统治合法性问题上的困境,于是君主们为了重新找回合法性的统治,便开始了与教会一样通过转嫁危机来实现。

就如三十年战争之前,神圣罗马帝国就因为皇帝选举不公平等问题大打出手,甚至教会调停都没有用,但这种在关乎于统治合法性问题上抛开教会自行进行解决势必会引发一些新的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在制约诸侯上的效果并不明显,相反这也让统治阶级开始重新寻找统治合法性的来源。

二、人性在中世纪的强权中开始展露光芒

人性一直是文艺复兴中的主题,而修道院主持赠送给瑞典指挥官的这本书中也不例外。这本书对人性进行了很大篇幅的描述,也因为描绘出了撒旦的画像被称为《魔鬼圣经》。可这本《魔鬼圣经》在当时宗教气氛最淡薄的瑞典居然存活了下来,它没有被禁封,同时瑞典国王将这本书进行了出版,也是经受了极大压力的。

而对于教会而言,书上深究的哲学问题却是在教会口中一笔带过的小事,这类小事被作战不停放大最终成为了教会的一大难题。教会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神权独一化的概念来不断强化君主权力,因为最初不少国家在推广中确实取得了效果,可是问题出在了荷兰。

荷兰国王不断遭到质疑,主要为有没有将税收得来的钱建立新的修道院,这也让君主集权在欧洲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荷兰国王在随后的几年中将征税权交给了议会,这样一来荷兰也走向了三权分立的道路,同时人权主义的崛起也揭示了人性在法律中的重要性。

也是在这本《魔鬼圣经》中,首次在法律中强调了人权的重要性。而人性的本质也说的很清楚,它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有的一部分,人之所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也是因为人性的作用,另外人权是保护一个正常的完全人拥有基本人性的底线性法律。倘若君主要践踏人性,同时忽略人权,那么这种统治势必会是失败的,因为强权只能在武力上起到一些强化作用,同时强权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严重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君主推行强权必须征得人民的同意,否则君主推行的强权只能是建立在军事上的压迫,可在中世纪中非常常见。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背景,所以《魔鬼圣经》的编写也遭到了大部分天主教徒的反对,同时它的出版也遭到了教会的一致抵制,因此《魔鬼圣经》也只能在瑞典帝国内部进行不删减的传播,在当时的欧洲能有立足之地已经非常不错了。

要知道哥白尼的著作《行星运行论》还没有推出发版就被扣留在了教会之中,而教会也通过遏制人性本质问题的讨论来加强君主和教会统治的合法性,可实际上宗教改革早已是当务之急的事了。但要在宗教改革中不断为地球减负,不仅是要让人性这个最基本的东西为每一个国民所应用,更是要让人性从宗教的约束中彻底摆脱出来,也是将人性从过去的上帝手中的一张空头支票彻底兑现成了人应该有的样子。

所以在强调人性的法律中,《魔鬼圣经》反倒没有了魔鬼的那般刻薄,它体现出了非常多的人性化的方面,可这也让教会企图无限扩大宗教中的神权变得异常困难,这也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权利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攘括人权,也是人文复兴上的崛起让欧洲的法律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它开始越来越注重国民有没有享受一个人应该有的权益而不是作为一个国民需要付出的义务。

三、冲出宗教的束缚实际表现了学者们在人权方面的诉求

当年的欧洲还是一个全息宗教化的环境,所以如何挣脱宗教的束缚,让人真正有人的价值才是一个让欧洲学者感到紧迫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三十年战争前夕,在面对国家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不少君主开始偏向于教会,希望教会来调停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

可教会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仅仅是答应神圣罗马帝国的各诸侯会重新竞选皇帝,但这也引发奥地利的不满,因此以奥地利为首的保守派开始了三十年战争的历程。而作为有力竞争者普鲁士却在这场战争中什么也没捞到,反倒是将国民教育做了初步普及,可这也极大的增强了普鲁士的军事建设能力。

正是从奥地利国王的退位演说的笔记中可以看出,实际这些君主也是希望能够尊重人权的。当然此时奥地利国王主持人权是大有原因的,因为在北方瑞典军队势如破竹的攻了进来,如何与瑞典军队和谈则是他们的第一要务,所以在宣布退位后,奥地利国王在宣布退位之余还留下了关键的笔记,他也承认人民的选票是最为关键的保障。

所以后来奥地利成为了民主化改革的领头兵,不仅完成了双国王制,还建立了完善的议会制度,这样一来也防止教会过度将国家权力平均化,同时也加大了人权的保障力度。虽然三十年战争后奥地利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限制国王权力,本质上是为了防止国王随意宣战帝国,同时奥地利也限制征兵,而战争时期征兵权例外,在和平时期军队的职责简单而有效,所以限制国王大规模征兵和防止征兵泛滥化,这也是重视人权的基础。

早在但丁的《神曲》中就已经隐秘流露出对教会专属神权的质疑,以及对君主强权的抨击,而人性则是《神曲》中体现的重要部分。可作为百科全书编写的《魔鬼圣经》而言则更为全面,不仅全面的描述了人性的本质,还揭露了神权与魔鬼的强行掠夺的一致性。

虽然上帝的出发点是对的,可是教会假借上帝的名义在人间进行掠夺式的积累财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件豪赌的过程。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宗教是为人来服务的,教会不能也绝对不能假借上帝的名义来向各国人民征税,这也是违背法制理念的。

而在《魔鬼圣经》中,也明确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在于给予人以基本的权利同时具备成为人的各项条件,对比来看,那个时代的教士早已失去了人心最基本的东西,也成为了一个贪婪的扩张机器。将教会的理念强行推广的每一个国家,并压迫君主加大征税力度,同时扩大神权在他国中的地位,甚至将神权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其本质还是满足教会自身的贪婪。这在强调人性理念复苏后,便得到了各国的学者的以一致认可。

四、神权与人权的不合理分配是文艺复兴后的常态

自从基督教在欧洲生根发芽以后,便成为了欧洲各国政府合法统治的来源,因此维护基督教成为了欧洲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到了三十年战争之后,教会原本的裂痕开始加剧,不光是因为英格兰脱离教会,还有由意大利主导的文艺复兴开始加速扩散到欧洲各国,欧洲正在掀起一股人权维护的热潮。

特别是在《魔鬼圣经》这本书在瑞典出版以后,教会越来越能感到来自民间学者的压力,教会通过官方渠道对各国进行出版物查阅,目的就是除了维护教会自身的权益之外,还主导欧洲国家统一的思想。可对于圣经与古兰经占领的欧洲宗教领域来说,想要争取人权还是件十分困难的事。

除了教会自身实力强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欧洲当时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人权概念模糊,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公众力量,这使得早已深入人心的心的宗教力量变得难以根除。而神权长期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也不是通过几部文学作品就能够改变的。

反倒是通过国家利益的再分化实现了对宗教的变革,使得基督教不再成为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唯一来源,而这也正是当年瑞典国王想做出的改革,瑞典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瑞典本国,但却影响了整个欧洲。教会也明显感觉到了北欧各国的脱离带来的影响,而这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法国大革命明确体现了宗教与教会的分离,神权与人权的在国家内的布置与排序,虽然神权仍是权力之首,国家权力来源于上帝的赋予,可是明确了神权仅仅只做象征性意义。人权则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不再仅仅只是领土上君主的财产或商品,他们拥有自己最基本的生命权力,这也打开了法律改革的匣子。

虽然神权是一切权力的基础,可它只是圣经中解释的法律的来源,也是上帝给予了法律责任的认可,才让法律有了意义,可人权却是自己争取来的。早在古希腊跨入罗马帝国时期就受到了来自罗马议会中关于人权的倡导问题,后来罗马帝国在进行封建化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基督教统治者影响一分为二,一部分为国家统治性决策中枢,另一部分为教会统治,后来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也就造成了今天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林立的情况。

可分为两个部分后的国家管理制度在后来的欧洲一直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引发了教会的宗教改革,并奠定了教会在宗教权力上的主导权力,而教会凭借垄断宗教的解释权而获得了法律上的天然优势,这也使得不少欧洲国家要依赖对方进行宗教神权上的分配。

神权的分配意味着基督教成为了政府的唯一合法的统治来源,相反一直处于劣势的人权却从未有人生长,因为欧洲从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并不彻底,另外人权在欧洲各国为了争取生存空间的前提之下开始不得不被抛弃,同时也加大对武器的采购力度,通过武力的动作来实现对国家统治的保障。可是人权与神权的分配不均,才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国迟迟没有进行人性化改革的根本原因。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三十年战争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