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一份遗产,13条规定,家族兴旺800年,范仲淹真的是太高明了_家族

2020-07-12 23:18:08 历史故事 闾丘醉冬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一份遗产,13条规定,家族兴旺800年,范仲淹真的是太高明了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六十四岁的范仲淹强撑病体前往颍州,在途中病逝。消息传开,四方之人无不叹息。在范仲淹管辖过的陕西路,邠州和庆州的百姓早就为他修建了生祠;当地的几百名羌族首领听说范仲淹去世了,像失去父亲一样聚集起来号啕大哭,斋戒三天才离去。

范仲淹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留下的这些句子,和他纯粹而高贵的灵魂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供后人景仰。所以有人说,范仲淹最当得起“文正”这个谥号,堪称两宋第一“完人”。

范仲淹生前的地位足够尊贵,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陕西四路宣抚使,身兼资政殿大学士。在历史上公务员待遇最高的宋朝,范仲淹的薪水是相当丰厚的。但做官之前经历的贫困让他保持着极俭朴的生活。

史载,“(范仲淹)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就是说,除非招待客人,范仲淹家里一般不吃肉,妻子儿女的生活只是维持着最低限度。

范仲淹“划粥断齑”

那么,范仲淹那么多钱都花哪里去了呢?一是他乐善好施,时常周济有困难的亲戚朋友,很多乡邻也受过他的恩惠。第二个开销是一笔投资。范仲淹去世的两年前,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用大部分积蓄在老家苏州吴县购买了千亩良田,开设了一个“义庄”,供养范氏族人。

义庄是范仲淹的历史性创举。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范仲淹视为政治家、颇具军事眼光的战略家和大文豪,他还是个顶级的理财专家。

孟子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有古语说“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这两句话意思一样:世事无常,君子取来的财富或地位,能传给子孙的福泽至多不过三五代。这和俗话“富不过三代”一个道理。

以范仲淹的境界,当然没打算让子孙们靠他的遗产过上优裕的生活,他的儿子也很争气,除了老大因病不能出仕,余下三个均为高官,老二范纯仁还当了宰相。范仲淹考虑的是家乡的整个范氏家族,贴补族人嫁、娶、丧、祭等事宜的用度,接济贫困者,总的来说是为了长久保障族人的温饱。

范氏义庄相当于一个慈善信托基金会,供养了范氏家族800年之久。范仲淹为义庄精心制订了十三条规矩,很有远见。

例如,范仲淹规定,凡是范姓族人,每户按人口统计,五岁以上者,每人每天可分得义庄的白米一升,按月领取;如果领的是糙米,则需加量,一斗糙米折合白米8升;如果家里有奴仆的,做满十五年或者年龄达到五十岁,也可以如数领取白米,但只限一个名额。

范姓族人每年可分得绢帛及缝制冬衣的布料一匹,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给半匹,奴仆不计算在内;如有婚姻嫁娶、吉凶事宜,家中人口变动,需要及时上报义庄管理层;按人头发放的钱物,任何人不得预先支取。

家族有女儿出嫁,可从义庄支取三十贯钱,二婚再嫁的也给二十贯;娶媳妇的一次性资助二十贯钱,再次娶妻不得领取。

如果范姓人家遇到丧事,可以按去世者的年辈预先支取不同数额的钱款。此外,义庄规矩还顾及了范氏族人的姻亲、邻里,其中比较贫困的人家,或者遇到灾年陷入困境的,义庄要根据情况拿出钱粮接济。

范仲淹的最后一条义庄规矩写得最长。大致是说,从义庄成立的第二年开始,每到收成好的年份,义庄要储备两年的粮食;一旦遇上灾年,除了基本的口粮供应,其他钱物一概不发放;如果储备粮比较充足,则优先资助族人的丧葬事宜,然后才是嫁娶。如果还有富余,由族人共同商议平均分配。

如果义庄的储备不足,则首先资助族人的丧葬事宜,然后再分配口粮;储备有盈余,不得趁灾年高价出售,粮食存放三年以上变陈的时候,才可以出售,再购买新米保存。

范仲淹最初购买的义田都不是本家族的,这样避免了利益瓜葛引起的内部纠纷和分配不公。范仲淹死后,他的次子范纯仁接管义庄,又增加了十几条规矩。其中规定,范氏族人不得租种义庄的田地,日后义庄扩展规模,也不得购买范氏族人的田产。在钱粮分配方面,规定更加细化,增加了资助族人子弟上学、考试等事宜。

范仲淹剧照

范氏义庄开创了一种成功的公益基金模式,对受益者和官府来说都是好事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即便改朝换代,范氏义庄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仅在明朝遭受过挫折,也挺了过去。在清朝,范氏义庄不止一次得到过官府的支持和资助。

范仲淹的后人不断地购买田产、扩大义庄规模,到清朝宣统年间,范氏义庄拥有的田产有5300亩。上世纪40年代,范氏义庄才宣告解体。

《苏东坡全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意思是,只要谋划得法,君子的福泽岂止流传五世,可以传到百世之后。这句话原本是说欧阳修,但范仲淹和他创办的义庄何尝不是这样。

宋朝模仿范仲淹创办义庄的人不少,仅宋史记载的就有好几位,或许别家义庄经营不善,只有范氏义庄一枝独秀,延续了800多年。

参考资料:《宋史》、《范氏义庄规矩》等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范仲淹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