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继承人风波:他为何要选择废长立幼?_刘弗陵
2020-07-13 20:03:21 历史故事 绿豆芽谈论娱乐 °c 繁体
A + A -原标题:汉武帝晚年继承人风波:他为何要选择废长立幼?
我们也知道,英明神武、阅人无数的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挺住压力废长立幼,就因为看中了小小年纪的刘弗陵聪颖过人,很有点他本人的影子。所以,不惜一切残忍冷血地把貌美如花的钩弋夫人赵婕妤处死,就是因为从吕后和自己的母亲王夫人长袖善舞好弄权的阴影中,出于政治需要"子少母壮而杀母",以便清除他的继任者的施政障碍,有个平稳而少干扰力的统治环境,可以说汉武帝排除万难这样做,是对刘弗陵的政治作为寄予了不一般的厚望。
从史料来说,刘弗陵的出生就充满了神迹。因为很多人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我们可爱而聪明过人的名爸之后刘弗陵,居然是在美若天仙的赵婕妤肚子里14个月才人间落地,可谓是姗姗来迟,这当然是神迹一桩,据说帝尧也是其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换句话说,这刘弗陵肯定也会是尧那样的英主。所以喜不自胜的汉武帝还煞有介事地把钩弋宫的宫门命名为"尧母门",这用意太明显了,属于不言自明的那种。
而且,最奇的是,刘弗陵的父母亲相识也是一地传说,充满了神迹色彩。话说有一次汉武帝外出,有点迷信的他当时身边就带着会忽悠人的神棍方士。走着走着,突然很会来事的方士就有点夸张地大叫一声,报告皇帝说通过望气知道附近有一个绝色美女,于是有点好色的汉武帝立马兴致勃勃地派人去找,也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那种,喜得皇帝都有点把持不住了,还猛放电眼。最令人惊奇的是,此奇姝还粉拳紧锁,谁也扳不开,直到她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刘彻走过去,轻轻一掰就能打开,果然皇帝才是她那一把人生中最合适的钥匙也,神得不能再神了。而最神的是,她的粉拳一掰开,居然就在她掌中发现了玉钩,于是钩弋夫人之称便由此得来。
发现了此等绝色佳人,汉武帝当然不会暴殄天物,立马带回宫中播种洒阳光雨露,宠爱有加,再加上14月怀胎才生了帝尧一般特别聪明的刘弗陵,那个狂喜之情就更加不用说了,所以让汉武帝有了废储另立太子的意思,也由此诱发了"巫蛊之祸"的政治惨剧,皆因刘弗陵太有英主的素质了。
关于刘弗陵的处事有力,我们可以援引史书来说明,这也是他政治素质超群的一个经典细节。
那还是燕王刘旦联合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调兵遣将积极觊觎皇权的非常时期。据《资治通鉴》报道,大约在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年),当时大权独揽的霍光检阅郎官和羽林军时,突然发现一个校尉长得挺帅挺有男子汉气概,内心十分欢喜(原来以貌取人古代也是常态),心动之余,一向行事谨慎的霍大人也不记得向朝廷通报一声,就私自收归麾下,带回了自己的大将军府侍奉(不知霍光是否也有汉武大帝一见帅哥就两眼放光的通病)。
这一下,就让想取代他的一班政敌乐坏了。哼,原以为站姿从来不偏离方向的"小心王"霍光会没有把柄可抓,居然位高权重之后也得意忘形原形毕露了,原本他那些正直持重就是装给老糊涂了的汉武帝看的,这回还不"趁你病索你命",机会只给有心人准备着。所以今人也说,任何一个烂得流脓的人,都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指责别人不是圣人,因为是人都会有错。
于是,一直和霍光有矛盾的上官桀等人,立马就给霍光下套子,赏个热辣的"政治火锅"让其享受一番,顺便取而代之。
经过一番密谋,上官桀等命人伪造了一封想当皇帝想晕了的燕王的奏折,等到霍光休假不在朝中时,连忙派人冒充燕王使者送给汉昭帝。信中当然是大肆诋毁霍光如何不经皇帝同意私调校尉,这此中的磨刀霍霍意味当然是连傻瓜都能看得出来,阴谋大大的。
明眼人谁不见位高权重、一言九鼎的霍光在出外校阅郎官及羽林军时,派头比皇帝还大,又是交通管制命人清道,又是驱赶行人什么的,连伙食都是皇家的排场,这哪是一个做臣子的作派?还不是当自己是天子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积极培植自己的亲信,以权谋私,大忠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牧羊十九年,回朝后只不过当了一个区区典属国的官职;而没有功名的大将军长史杨敞却无功受禄,被任命为搜粟都尉,其胡作非为的狼子野心早就暴露无遗。为了刘汉天下安全计,我宁愿舍身成仁交还燕王的印玺,回京城侍卫在皇上左右,以防奸人作乱,不让汉家江山变色,坏了朝纲,云云。
上官桀等人送完信就在一旁偷笑,看皇帝如何收拾自己的政坛"拦路虎"霍光。因为他们原以为年少无知的小皇帝会听风就是雨,基本上是会照本宣科,甚至于已经憧憬着保江山心切的小皇帝立马下诏查办霍光,计划由"经济能臣"桑弘羊与各大臣一起逮捕霍光后,弹冠相庆呢!
殊不知,人小鬼大、心里倍儿清的的汉昭帝一接到奏章,看了一眼就能察觉其奸,不仅没有召来有关官员查办,还有意把之束之高阁。
第二天,不明就里的霍光要进宫面见皇帝,而听到燕王刘旦上书告发他的爆炸性新闻后,几乎是吓破了胆,只能木然地停在画室中发呆,脑子一片空白,不敢贸然进殿去"送死"。
而这边厢,正在急切地等着首辅进宫议事的小皇帝,却不知霍光因为怕皇帝大兴问罪之师而不敢进殿。
"大将军今何在?为什么不上朝听政?"有一肚子话要和亲如父亲的霍首辅说的汉昭帝连忙问左右侍臣。
"据微臣所知,只因燕王控告大将军有欺君之罪,怕被皇上降罪,故不敢进殿是也。"有心加害霍光的左将军上官桀连忙不失时机地给霍光上眼药。
心明眼亮的汉昭帝也早就看出了个中道道,于是立马宣人去把霍光召来。
霍光心里七上八下战战兢兢地进殿面圣后,也收敛了以前威风凛凛的骄矜姿态,连忙毕恭毕敬地脱下官帽,伏在地上向小皇帝叩头请罪。
"大将军请起,而且即管戴好帽子。朕也知道燕王的奏章是假的,是有人故意陷害你,以兜售其奸,将军根本没罪。"看到惶恐不安的霍首辅,汉昭帝立马安抚道。
"皇上英明,微臣确实没有做过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只是皇上是怎样判定这奏章是假的呢?"霍光大惑不解的样子。
"这还不简单,是有人连谎都撒不圆也。你们用脑子想想,大将军校阅郎官和羽林军,是最近的事,而且在长安附近。同时选调校尉也是最近的事,甚至还不到十天,那么远在北方的燕王怎么就能如此之快地知道这些事了呢!这在时间上来说根本就说不过去(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啊)。退一万步说,就算燕王知道了,要修书送到遥远的京城长安来,这么短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送到我的手上。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是有人在长安假冒燕王写信陷害大将军无疑。因为大将军如要谋反,也用不着只选调一个校尉就能作乱,此中必有蹊跷。由此不难判断,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所以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这么逻辑严谨地条分缕析,此时的汉昭帝简直就成了判案如神的福尔摩斯了。
最令人震惊的是,此时汉昭帝才十四岁,在现代估计连初中还没毕业呢,他就有如此锐利的洞察力和政治智慧,于是听了小皇帝的一席话之后,尚书及左右官员全都惊呆了,然后被深深地折服,难怪英明的汉武大帝选他为革命接班人了,这不是一般的聪明也。也不知心中有鬼的上官桀们听后会不会惊出一身冷汗。
皇帝这样一发话,于是有司立马着手调查,而且调查结果正好与汉昭帝的分析完全吻合。
当办案人员发现呈递假奏章的人心虚地逃之夭夭之后,官府立马着手紧急追捕。
此时怕被追查下去追到自己头上的上官桀们,也立即就想方设法劝阻天子的查案行动。因为呈递假奏章的人一旦落网的话,也意味着他们的阴谋会败露,会惹火烧身。
所以上官桀等人心中害怕,便拼命阻止汉昭帝对这一造假事件的追查,可汉昭帝不听。可能也察觉到这帮人有异样,心里倍儿清的小皇帝,后来还禁止上官桀的同党说霍光的坏话,正告那帮人要尊敬先帝钦点辅政的大忠臣霍首辅,谁再造谣中伤霍大将军,就问他的罪!云云。
皇帝放狠话,那可不是玩儿的,于是上官桀等人怕吃不了兜着走,从此以后噤声,不敢再攻击霍光。
于是,原本要兴起的十级政治风暴,因为聪明小皇帝的明察秋毫,四两拨千斤地轻易消弭于无形,也充分展示了汉昭帝非一般的视政能力。
为此,汉昭帝博得了唐朝"万古之良相" 李德裕的赞不绝口。关于这,李德裕论曰:"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也就是盛赞汉昭帝明察秋毫,洞悉奸诈,所以不被任何奸佞所蒙蔽。接下来,李德裕还认为在这一点上,不仅汉昭帝的有为先祖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都不如,甚至于周成王还应当惭愧,因为"成王闻管、蔡流言,遂使周公狼跋而东。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惑季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复疏贤士。景帝信诛晁错兵解,遂戳三公。"
大意就是说,因为周成王听信了管叔、蔡叔的流言,而使辅政的周公进退两难,只好东征。当初汉高祖刘邦听说陈平离开魏国又背叛西楚而起疑心,于是要舍弃这位心腹之臣。宽厚仁爱的汉文帝也曾经听信旁人挑拨,误认为一诺千金的季布爱发酒疯,难以担当朝廷要职,将别人推荐而召来京城考察的欲提拔的季布再放回地方作郡太守;天才少年贾谊也因为别人进谗言,而怀疑他想专擅权柄,便疏远甚至于放逐了这位贤士。汉景帝更是因为相信某些大臣鼓噪只要杀死晁错就能结束"七国之乱",所以将位列三公的晁错杀死,酿成大错。
由此,同样是古代出色政治家的李德裕也大胆放言,假使当时小小年纪的汉昭帝,如果能得到像伊尹、吕尚等古代贤人的辅佐,那么周成王、周康王都不足以与之相比,喜爱之心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