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若弃武从文,当有更好发展_武从文
2020-07-14 19:45:35 历史故事 公益与文化资讯 °c 繁体
A + A -原标题:赵云若弃武从文,当有更好发展
千百年来,赵云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就是一个英姿飒爽、武艺绝伦的孤胆英雄。
诚然,之于汉末诸将以武艺论,古来就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可见在世人心中,赵云确以武艺见长,仅次于“飞将”吕布,还排在同为蜀汉五虎的关张马黄之上。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更是不惜笔墨,着意渲染。尤其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单枪匹马,七进七出,血透重甲,所向披靡,“磔旗两面,夺槊三条……斩将数十”打的翻翻滚滚煞是好看!其他还有诸如截江夺阿斗,北山救黄忠,南擒孟获,北战祁山……等处亦描述的惊心动魄,精彩纷呈……
赵子龙威风八面,勇冠三军!
历来被尊为正史的一些史著,对赵云之勇也略有浅述。陈寿《三国志》称赵云“强挚壮猛,灌、滕之徒”;杨戏《季汉辅臣赞》也书其为“猛烈之将,以忠勇称”……
《资治通鉴》写据汉水北山救黄忠一段,就颇为传神:“……(赵)云将数十骑视之。值(曹)操杨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阵……”
好一个“突其阵”!
何谓突阵?
古时行军布阵,颇具法度,讲究配置严密,步骑结合,除了外围的盾墙矛壁,还有相当数量的重弩硬弓所谓“压住阵脚”。
突阵亦称“摧锋”,即冒着矢林箭雨刀池枪丛去冲击敌阵而使其混乱……。
又好一个“遂”字!
尤为形象地道白了赵云对此等刀头舐血、凶险万分的玩命格斗竟视为家常便饭……
短短十余字,却极其鲜活地诠释了赵子龙“一身都是胆”英武雄迈、勇绝万夫的冲天豪气!
那么,赵云仅仅是“一身是胆”吗?
答案令人怅憾……
赵子龙除了其勇迈的胆魄之外,更有许许多多超凡的才略和潜能被生生埋没掉了。探究史实的过程中对于这样一个在三国时代殊为难得、几近完美的人物竟留下如此的巨大遗憾不禁喟生长叹、久久不泯……
早在赵云出道的时候,其志向与抱负便显得与众不同:“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但得仁政所在,便当依托,正不必计及远近也”匡扶天下之志,济民水火之衷!年轻的赵子龙超凡脱俗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跟随刘备颠沛四海,艰难百战,折冲跌宕,九死一生。但直到入川之前,却始终被定格为类似于近卫部队统领的位置上而不得专任一方。即使是益州平定,晋封诩军(非主力部队)将军之后,也是多任于摧锋掠阵的“偏、裨之事”,几乎未有独将一师的经历。
绕是如此,赵子龙依然上演了当阳扶幼主、长江截吴舟的忠谨和恪职;桂阳却樊氏、北山救黄忠的自律与辉煌……
赵子龙乏于将略吗?
不然!
试看汉水之战:突阵摧锋撄敌锐芒于前;空营疑兵出其不意于后。汉水初战便以寡凌众一举挫动曹军锐气。在战役初期便造成汉军极为有利的心理态势,为曹操后来的“无能为矣”预设了铺垫和伏笔……
再看箕谷之役:赵云、邓芝本属偏师,作为疑兵狙拒曹真大众。街亭一失,全军势败,赵云寡不敌众自在情理之中。但能败而不乱,敛众固守,已属难能,尚能趁隙逆击,而后徐归汉中,竟是全身而退!
能打出这样的战例,殊为罕有,可见其将略绝不逊于同时代的关张马魏诸将。而每每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更难得的是,逢大赏又不独享,而是分赐诸军,爱兵如子,能使士卒用命,拥称“虎威”,实有古今名将之风。
不惟有此,更为可贵的是赵云所具备的“识虑经远,壮而不疏”(郝经《续后汉书》)“见事明决,持重老成”(李光地《榕村语录》)清明通达,卓识大体的重臣、儒将之风!
赵云一生,于蜀汉政务有著名的“二谏一拒”垂芳青史。
一是刘备得益州后“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谏道:“霍去病以匈奴为灭,无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故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久罹兵革,田宅绵可归还。令安居复业,得其欢心,然后可役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一秉往日匡君救民之初衷,堂堂正正。
二是刘备伐吴大举东征之际,赵云又谏:“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能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虽身死,子丕篡位……宜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今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骤解,非策之上也。”高屋建瓴,远瞩卓识!
可惜刘备不听,一意孤行,以至猇亭惨败,汉祚式微。
三是北伐失利后,诸葛亮为彰箕谷之功欲重赏赵云,赵云坚辞不受:“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库中,须十月为诸军冬赐”大节磊磊,毓德高风!
宋朝学者萧常评价:“(赵)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较之刘备纳同族刘瑁遗孀、关羽乞娶秦宜禄之妻不啻天壤云泥),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那么,具有如此才具的赵子龙因何长期得不到重用呢?
愚以为,其一是与中国历史上孕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逐渐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三国之前的汉末和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盛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操纵“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在政坛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受到相当的冲击,然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譬如袁绍被推为各路诸侯盟主,其“四世三公”的家世乃决定因素。
曹刘孙三方皆属新生势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门阀氏族制度相对立的。
其中,曹操对门阀制度最为不屑,“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竟把袁氏的“四世三公”比作“冢中枯骨”。他手下诸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乃草莽;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
孙吴的用人机制更是不拘一格,拔鲁肃于凡品;识吕蒙于行伍;纳甘宁、陈武余江湖,如此等等。
而刘备本就是“帝室之胄”当朝皇叔,早期因无人可用,无暇讲究门第。但一入成都,门阀乡党之风便死灰复燃了。
魏、蜀、吴三国,蜀为汉統正续,因而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最为明确也就不难理解了。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而非名门望族!
刘备称帝,群臣上表祝贺…列举前五十人的姓名再加上“……等一百八十人”。首席领衔何人?“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究其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
其后法正位列第二……孔明第八……
赵云呢?
在“……等一百八十人”中也,其名姓不得载耳!
其二是赵云不谙庙堂政治的云谲波诡,又忠顺谨恪,不屑于朋党同盟。
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一片缄默,只有赵云谏争为民请命。其理由堂堂正正,刘备自然顺水推舟“大喜从之”。但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遍了。
其三是赵云时运不济,追随刘备于“患难之时”,窘蹙势微,根本无兵可带,难以展才。一直到入川前,刘备都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的是警卫长之类的角色。待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然是若干年后。赵云长期桎梏于警卫长这一位份,缺乏独当一面的统兵经历。而此时川蜀簪缨满廷,成都冠盖云集,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
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实在无人可用(皆歿于猇亭之役),才想起赵子龙的忠贞勇烈,而此时的常山虎将,已然满头白发步履蹒跚……
清代学者徐奋鹏说得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亦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乾隆皇帝读史于此,也不禁掩卷浩叹:“诚如赵云所谏,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刘备赞其“一身都是胆”。
何谓胆?忠义之聚也,非忠义之心发乎性情,何来如此风骨与胆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