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的老师,比他早十年就想搅乱天下,却连遭挫折而忧愤致死_天下
2020-07-14 20:02:19 历史故事 说说心事 °c 繁体
A + A -原标题:贾诩的老师,比他早十年就想搅乱天下,却连遭挫折而忧愤致死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灭了三十万黄巾,威震天下,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不为之侧目。然而,当一个人的功绩和威势达到最巅峰的时刻,其实,也往往是这个人最危险的时刻。
正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皇甫嵩虽然是拯救汉帝国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后世,面对着当朝皇帝昏庸朝廷腐败不堪的局面,难免落得个岳武穆一般冤死风波亭的下场。李牧、章邯、周亚夫一干名将的下场仍是历历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没有“举重兵,清君侧,匡扶天下”的想法吗?
然而在事实上,这其实都压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早已经有人替皇甫嵩想好了。
“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故信都令汉阳阎忠干说嵩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几以发。今将军曹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中央朝廷该如何制衡手握重兵的边地将领。如果手段过于强硬,对边地将领严防死守,不免如同宋朝一般军队孱弱不堪。但是放任不管,又不免如同唐朝一般,藩镇割据,天下大乱。
有的时候并非将领有意要反,而是权势达到顶点,就算君主没有猜忌,手下之人却也不甘平庸。尤其是陈桥兵变,如若赵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却因为下属一个个争当开国功臣,直接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所以,赵匡胤也只能是骑虎难下,顺势而为了。
而皇甫嵩,现在所要面临的问题,却也正是这个情况。皇甫嵩要想个办法,到底要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不走章邯、周亚夫这些人的老路?
而就在这时候,这个信都令阎忠突然跳到皇甫嵩面前,开始对着皇甫嵩一顿口水轰炸。
上两句就是“现在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你这个时候犹豫不决,简直就是徒有虚名。”
皇甫嵩本来正在为了这件事头疼,如今见到这个上来就开始喷自己的人,倒也愿意听听这个人到底“有何高见”,故此皇甫嵩也没用直接将阎忠赶出去,而是客客气气的回了句,“何谓也?”
阎忠听到皇甫嵩没有直接赶自己出去,而是愿意听自己的发言,不由得笑了。
“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阎忠先是对着皇甫嵩拍了一顿马屁,吹了吹了皇甫嵩大半年就灭了黄巾,十天半个月就铸成“京观”,震慑天下宵小。就算古代的圣贤也比不过皇甫嵩。接着,阎忠开始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如今皇甫嵩展现出了无敌天下的军事能力,高出天下人的德行,怎么能继续侍奉灵帝这个庸主呢?
图:皇甫嵩
这段话,只要不是智力障碍者,都能听出来这是要劝自己造反了。皇甫嵩一听到这个话,心中立马一沉。
依照皇甫嵩的性子,断然不会造反。阎忠过来劝说皇甫嵩造反,可真是找错人了。不过皇甫嵩还是那样的人,深谙中庸之道,想要想办法试探试探阎忠到底有没有其他好办法,故此也没有直接把阎忠抓起来,也没有让阎忠滚蛋,却是继续开始装傻充愣起来,“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皇甫嵩之所以继续跟阎忠在这里周旋,乃是皇甫嵩想要看看阎忠有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可以帮自己摆脱这种困境,至于造反,那是想都不用想,不可能的。
但是阎忠显然会错了意,以为皇甫嵩是真没听明白,或者是皇甫嵩还在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于是阎忠开始继续加大力度,开始劝说。
“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已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地。今主上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捴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因迅风之势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皇甫嵩听着阎忠在这里“胡说八道”,心中不由得一阵冷笑。说来说去,说了这么长一段,总结到最后就是浓缩成两个字“造反”!
阎忠先是以韩信犹豫不决,放弃三分天下,而一心帮助汉王刘邦灭了项羽,直到后来临死的时候才后悔之事来劝说皇甫嵩。
一上来就先用典故开始吓唬皇甫嵩,你现在这个地位、权势,再加上手下全是精兵强将,如果不造反,迟早落得个韩信一般的下场。
接着又开始列举皇甫嵩造反的好处,什么举大军入驻帝都,清君侧,杀阉官,正朝纲,便能真正匡扶天下,这几句听起来倒还有点为国为民的意思,可后面的“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那就是直接劝说皇甫嵩造反,到时候能当个皇帝,自己说不定也有机会成个从龙之臣。
在阎忠看来,恐怕只要是功高盖主,手握精兵强将,便可仗着自己实力强大,就能威逼朝廷,甚至直接是自己取而代之。
而这些人的想法,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宁教我负朝廷,休教朝廷负我。不造反那就是个死字,不如先下手为强。第二类,朝廷腐败不堪,就应该起重兵入主中央,从而清君侧,诛奸佞,振朝纲;第三类,朝廷已经是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天下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自己应该“顺天而为”,取而代之,建立新朝,从而福利更多的人。
然而,偏偏皇甫嵩根本不是这三类人。皇甫嵩其实没有多大的雄心壮志,只要能保住自己,守护住皇甫家的荣耀,守护住大汉的江山,至于这些其他的东西,皇甫嵩也没什么追求。明哲保身,该退让的时候,退一步,也没什么不好的……
皇甫嵩很清楚,黄巾起义之后的帝国,虽然已经残破,但好歹中央权威依旧,天下也能勉强保持一个相对的和平,然而如若其起兵造反,那么,纵然能够成功,这天下,可不就又是遭受了一场黄巾之乱吗?
为了这一切,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皇甫嵩断然拒绝阎忠,也打破了阎忠的幻想。阎忠只能灰溜溜的逃到凉州。后来被韩遂、马腾起兵,胁迫他做叛军首领,阎忠不愿做傀儡,最终在忧愤中病逝。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阎忠在凉州的时候倒是对一个青年人十分看好,认为此人有张良、陈平之才。而此人也正是后来,劝李郭反攻长安,宛城磕掉曹操一颗牙,一封书信毁了马超韩遂十余万联军的毒士贾诩。
图:贾诩
阎忠喜欢到处劝人造反,而贾诩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么看来,贾诩到还有可能是这个阎忠的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