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为何能“不战屈人”?只因谋略太高明_张家口
2020-07-16 19:32:13 历史故事 东科趣谈 °c 繁体
A + A -春秋军事典籍《司马法》指出:“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意思是如果发动战争是为了制止战争,那么就去发动战争吧。
然而只要有战争,就会流血死人,导致万千生民不幸,有没有将战争控制在有限规模,又能达到止战目标的办法呢?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明的止战方式。
纵观解放战争三大决战,平津战役显得最为“平静”。在这场百万量级的对垒中,解放军伤亡为3.9万人,国军伤亡2.1万被俘50万人,合计伤亡数字6万。整个过程看似不够“激烈”,然而貌似平静的背后,恰恰凸显了战略指挥决策者的雄才大略。
解放战争末期的三大战役,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国一盘棋,紧密衔接遥相呼应。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后,华野立即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到11月29日,平津战役又宣告开启。
辽沈战役结束后,据守平津的傅作义集团很是为难。一旦东野大军挥师南下,势必难以抵挡,但若南逃也非万全之策,到了国军核心地盘难免身不由己,傅是晋绥系,被吞并收编的风险很大。
解放军总部对傅集团也有所顾虑,如果该部撤往长江南岸,势必会加强国军长江防线,给渡江作战增加难度。由此,对平津地区的前期基调是:“麻痹并稳住傅集团,尽量就地解决”。
解放军总部首长
为达此目的,解放军总部做出以下决策:
一、暂停华北军区对太原的攻击,并撤围归绥(呼和浩特),以免傅集团产生孤立感。
二、密集发布东野庆功、练兵、以及首长在沈阳露面的消息,以此营造东野短期内不会入关的假象,给傅集团吃下“定心丸”。
国军对于东野南下入关时间也有估测,认为经辽沈恶战,至少要休整三个月以上。不过他们显然低估了解放军的效率和决心,事实上从11月23日起,东野大军已分批秘密南下。
东野大军入关
到平津战役发起前,东野80余万兵力、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而成)10余万兵力、加上地方武装共百万余众均陆续到位。
国军方面,则呈现“一字长蛇阵”,分布在西起张家口、连接北平、东至天津的狭长地带,晋绥系17个师负责西段,蒋系25个师主防东段,共约52万兵力。
这么长的战线该怎么打?解放军总部定下作战思路:“穿插迂回包围分割,断绝西经张家口进入内蒙、以及从塘沽海路向南逃窜的通路。先打两头,然后解决中心(北平)”。
为将囤集北平地区的傅系重兵集团分而击之,29日华北军区3兵团佯攻张家口,目的是调动北平国军西援。傅作义果然中计,直到此时他尚不知东野已大举入关,认为张家口只是华北军区部队的袭扰,故此派出35军另一个师驰援张家口,104军加强怀来(距北平西120公里,位于北平和张家口之间),确保北平到张家口通路的安全。
调动傅系兵力目的已达成,此时华北军区2兵团急速切断张家口到怀来一线联系,东野2兵团急进截断怀来到北平一线联系,自此北平到张家口通路被切成三段,平张线国军被分割孤立、进退不得。
虽然傅系西入内蒙通道被彻底关闭,但分割塘沽断绝海上南逃通路的部署尚未完成。为不惊动傅集团提前逃离,解放军总部又下达重要指令:“对淮海战场已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以免加剧傅集团局势恶化的危机感”。
为完成平津部署,将淮海战场也考虑进去,这种战略眼光是多么的深远而细致,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东野主力抓住时机,插入北平至天津以及天津至塘沽之间,分割京津一线国军并封闭海上通道。直到此时,傅集团方才惊觉,但已为时已晚插翅难飞。
12月22日,华北军区2兵团总攻被困于新保安(怀来西)的国军,仅10小时就全歼傅系主力35军共1.6万人。这令被困张家口的国军倍感压力,企图向内蒙逃窜,结果被堵在途中宽不足1公里、长10公里的狭窄山沟里,到24日,这股已无斗志的国军被全歼。张家口一战,歼灭国军5.4万,而解放军伤亡900余,反差极为强烈。
平津战役最“硬”的仗在天津,守军13万人且拒不投降,企图顽抗到底。攻城部队是东野22个师34万兵力,不仅兵力占优装备也呈碾压之势,到1月13日已肃清外围,而后根据天津南北狭长、两头强中间弱的特点,采用中心突破先击弱敌的战法,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
至此,平津地区国军只剩北平25万孤军,形势已经很清楚,放下武器接受改编才是唯一的出路。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千年古城幸免兵火之灾。
我们进行战争是为了尽早结束战争,让人民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但战争并不是结束战争的最佳和唯一方式,平津之战很好地阐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