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_老子踪迹
2020-07-25 15:22:29 历史故事 寂寞的思念 °c 繁体
A + A -原标题: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荷兰教授认为,去了印度重新创业
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山立派的祖师,经过周朝、春秋、秦汉以来世代的追封,成为道家最具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关于老子的个人信息,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只有寥寥数十字。只知道姓李名耳,字聃,是东周晚期的春秋人,连他的生卒年份都无从考究,至于他的老家河南鹿邑县,目前也没有定论,历史学界仍然各执一词。
为什么老子如此的神秘?实际上,只因为他做过一件事,时值壮年的他选择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世上再也没有人见过他本人。后人一直不断地搜寻老子最终的去向,荷兰莱顿大学汉学教授许理和人为,老子西出函谷关以后,一直忘西去了印度,创立佛教。到底这种说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呢,从一些史籍记载来看,不是没有可能。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原因,无论是历史界或是民间传说,基本上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就是因为他在周灵王期间,任职周王室的藏室史,大致相当于图书馆馆长一职,由于工作便利可以博览群书,洋洋洒洒写下5000字的《道德经》,揭示出朝代和万物的运行更迭规律,受到当时贵族阶级的抨击,为了躲避来自贵族的迫害,老子无奈之下,选择离家出走云游四方。
此事,已经距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很多人仍然十分好奇,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到底去了哪,又做了一些什么事儿?
后汉书记载·老子入胡
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作者范晔之所以敢这么说,绝不是空穴来风,是有着相当的历史和文化依据。
佛教初来中原,大致是公元前后的汉明帝期间,汉明帝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朝自张骞出使西域,经过西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已有关于商人和使者与印度互通贸易记载。也就是说自汉朝以来,汉人去印度的旅途中,听到一些有关老子的故事,所以才有《后汉书》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那么老子西去天竺的路径应该是,出函谷关后,辗转西域,最终来到天竺。
司马迁·从年龄上来看,基本吻合
要是研究老子,另一本极其重要的典籍,绝对不能忽视——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它是汉武帝时期的完成的史书,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最近。太史公经过考究也认同“骑青牛出函谷”的说法,只是关于老子的取向只能是“莫知其所终”。
后来,司马迁不甘心,再次考究发现老子已经获得长生,所以写道“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司马迁觉得老子的年龄大约是160岁到200岁之间。老子出走那年是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天竺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500年。从对比上看,佛教创立的时间要早于老子出关的时间。
可是,大家不要忽略一个问题。老子的生卒年不祥,中间15年的时间差,放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佛教与道家创立的时间上,出现高度吻合的关系,这样的迹象不免令人浮想联翩。
宣扬的理念,惊人的相似
提起佛与道,不得不说他们的核心竟然是惊人的相似。双方将人生的归宿不约而同地指向“轮回观”。都讲究业障的说法,相信今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来世作铺垫,也肯定今生的遭遇是前世的因果所致。
各位不妨试想一下,今天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各位凭借主观回想,大脑中对印度的认知有多少,就算是邻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风情地貌又知多少?
再举一个例子,道家提倡“修养声音、无为而治”,佛家鼓励“顺势隐忍”。这两者实际上都在教人要安于现状,不要做一些过激的行为。
在2500年前的古代社会,遥隔数千里的两个地方,居然同时诞生出思想认知相同的思想家,这是巧合或是必然?
老子为什么西去天竺?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躲避周朝贵族阶级的迫害,实际上,是老子出于对周朝社会礼崩乐坏的绝望。他本人是个知识分子,看到周王室日渐式微,诸侯国的不臣行为日渐强势,自己又无能为力,干脆横心远去。
《汉书·艺文志》记载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如果礼乐崩坏,那么只能去野蛮之地求去“礼”。
再加上,孔子曾经问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受到老子的影响,说出的话中必然掺杂着老子的一些思想因素在里面。
最后,再从吴承恩先生所著的《西游记》便能看出来,东西方的神界关系非常友好,经常相互串门帮忙,俨然是“一家人”的感觉。其中的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原本都是东方的神仙,最后来到西方座下,实际上便是在暗示“佛道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