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有意让孔明取而代之?看了出师表你就会明白了_刘备

2020-05-17 21:48:42 历史故事 鲸鲸说历史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有意让孔明取而代之?看了出师表你就会明白了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之后心力交瘁。在弥留之际,刘备将诸葛亮召回成都并委托重任,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孔明可以担负重担,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可令人不解的是刘备竟然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肯定了诸葛亮的才能,把他架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使其不能推脱责任;又像是在鼓励孔明迎难而上、勿要灰心,曹魏虽然强大,但以你孔明的才智一定能战胜他,这真可谓是刘备为孔明熬制的一碗“心灵鸡汤”。

而刘备后一句话就令人捉摸不透了,他真的会有意让诸葛亮接替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吗?就算刘玄德一世英杰,他再怎么信任孔明,但是人终究是会有私利心的。

刘备艰苦创业、赢得蜀汉,怎么可能白白交给孔明?

刘备本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到了东汉末年家道中落,刘备名为皇叔,实则就是涿郡一农夫,曹操就常讽刺刘备为织席贩履之辈。

刘备40岁时才从涿郡起事,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半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年过六旬头发花白,这才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为了蜀汉的基业刘备的两个兄弟关羽张飞相继离世;早年奔波,刘备是妻死女散。如此辛劳、如此惨痛的代价得来蜀汉,刘备怎会轻易交给别人!

主弱臣强之下若孔明真取而代之,蜀汉必生祸乱。

君位不稳,则人心有失。不是人人都能达到尧、舜那样的境界。昔日春秋战国之际,燕王禅位于子之导致燕国大乱;田氏代齐从此齐国一蹶不振。

西晋司马家族虽成功夺得曹魏政权,但其后便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惨剧。有前车之鉴在案,刘备怎么可能做这样的蠢事葬送掉蜀汉基业呢?

给孔明的话实则是警告孔明要忠心于汉室吗?

古人讲求忠义、品德,诸葛亮自南阳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相辅刘备十余载。古人说话委婉含蓄,刘备是否是话里有话?他意在让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所作的暗示。

刘备常怀仁德之心,他能知人善任、和睦臣僚,这也是他的臣僚愿意誓死跟随他的原因。诸葛亮的品相刘备岂会不知?

他有必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试探诸葛亮吗?显然不用!孔明知晓刘备的用意,他自然会忠心于蜀汉,当即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出师表名动千古,却也道出了刘备的本意。

刘备病逝成都之后,诸葛亮领益州牧,他开始大权独揽、总领政务。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逐渐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蜀汉外结东吴、内修政理,为北伐积蓄力量。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作出名动天下的《出师表》。文中孔明表达了对刘备器重自己的感激,他发誓要效忠于蜀汉,希望早日可以克定中原,实现先帝的夙愿。

后世可以以古鉴今,从前人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以后绝不再犯。今观古书,难免会用自己的臆测揣摩先人,而实际上好多词汇古今含义不同。

例如鲜美,古意指漂亮的事物,今意却是指食物的美味;再如小学,古意一些小的方面的学问,今意却指小学校......

出师表中有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其中的“卑鄙”一词亦是如此。它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卑鄙小人之意,而是指诸葛亮自己出身卑贱。想想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所说的话,这就不难理解了。

刘备告诉诸葛亮君可自取,并不是让他取刘禅而代之。这样的话刘备的蜀汉不复存在,孔明也背上了不忠不义的骂名。

刘备四子——封、禅、永、理,除去刘封和刘禅,依然有两个儿子。刘备病逝时刘禅才17岁,他的两个弟弟年龄就更小了。他们三人完全无法担当重任,国事只能倚重诸葛亮。

刘禅无安邦定国的大才,这点刘备是知道的。假使君主无能,功业岂不毁于一旦?到那个时候,诸葛亮便可以自取。并不是当蜀汉皇帝,而是可以做到军国大事、自行决断不用问弱主的意见!若是刘禅实在是昏庸,诸葛亮也可以废掉刘禅改立刘备幼子为帝。

孔明知晓先帝的意图,他一生忠于蜀汉社稷,虽大权在握却从未有不臣之心。他的一篇《出师表》道尽了蜀汉的无奈,也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丞相鞠躬尽瘁、高风亮节的气骨。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孔明

精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