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权力分配的错乱,朱元璋强力手腕下的文人身份认同改观_手腕
2020-08-08 19:02:04 历史故事 忽然搁浅 °c 繁体
A + A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创,版权本人所有,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6月24日)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朱元璋出身贫苦佃农,家境贫寒,走投无路时进了皇觉寺,当了和尚。
他一无权势,二无文化,凭借机会和智慧最终成为中国封建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朱元璋神威英武,广揽英才,但其性情暴戾,生性多疑,偏好诛杀,明朝开国元勋很少有善终者。
他的成功一是不露声色缓称王;二是待时而动避锋芒;三是把握时机以小成大。除此之外,朱元璋对士人体制的改革,也在历史上一枝独秀。
古往今来,士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参与政治生活及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特殊群体,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及满腹才华,以建设国家为己任,积极投身辅助君王治朝理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朱元璋登基后,出于对江山和政权的考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相权后,将权力揽于一身,朝廷六部也直接听命于他本人。这在当时虽有一定的政治考量,但更多的还是朱元璋对日益膨胀的以相权为代表的士人阶层的无端忌惮和猜疑。
朱元璋心里对于士人的纠结,可以用“爱之深,恨之切”来概括。做了皇帝后,他深知自己布衣出身,学识欠缺。一方面对士人礼贤下士,用心经营身边的“智囊团”;另一方面,出于自卑,猜忌心重等个人原因,朱元璋对文人又非常苛刻,大兴文字狱。
朱元璋在位期间,有士人一面之间,博得朱元璋大喜,封为三品大员,鱼跃龙门;也有人一言不合,惹得龙颜大怒,前程尽失。
明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的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访,考察民情,见到一家酒楼开张,就进去凑热闹。不料此时一位秀才正好从里面出来,两人差点儿相撞。秀才见朱元璋身边都是虎背熊腰的壮汉,连忙拱手道歉。朱元璋看秀才颇有礼貌,也不计较,遂邀秀才坐下喝酒。
席间,朱元璋问秀才何方人士,已有醉意的书生答曰来自重庆府。朱元璋听后胸中文意涌动,随口出了个上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然后,谦虚地秀才赐教。这个对联确实比较复杂,首先是将“重”字拆成“千里”,接着又连用4个“重”字,其次还巧妙地将重庆地形说了出来,是“重山重水”。
见秀才不说话,朱元璋便得意地倒了杯酒,笑着说:“来,小兄弟,喝了这杯,慢慢想,有的是时间。”没想到,朱元璋话音未落,秀才脱口而出:“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这下联对得非常工整,而且还赞扬了大明王朝和皇帝。
朱元璋听后十分赞叹,知道这人非池中之物,早晚会是一个人才。朱元璋回去后,立马派锦衣卫进行调查,得知秀才生活落魄,并不知皇帝身份,便派內侍前往客栈找到秀才,将其带回皇宫,封为山西按察使(正三品),成为朱元璋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佳话。
同样,朱元璋残杀文人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据史记记载,朱元璋喜欢在大臣中间卖弄自己的文采,一次上朝时,出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正在朝臣纷纷称颂,阿谀奉承之际,一个刚刚进士的才子,不知深浅,急于表现,随口对了下联“孙子盖世无双”,顿时朝堂上下一片寂静。
单从对子上来看,才子的下联确实天衣无缝。孙子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尊称为“兵圣”,自然是盖世无双。但从情感来看,却冒犯了皇帝。朱元璋当朝暴怒,直接令侍卫把他拉了出去砍了头。可怜的才子,还来不及施展抱负就命丧黄泉。
“天下之大,唯我独尊”。在朱元璋这种雷霆手段和他的萝卜加大棒的双重标准治理之下,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士人们逐渐认可了这样的制度,适应了新的政治生态。“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朱元璋强军事,重屯田,抓水利,减税负,促教育,兴科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洪武之治”。
【参考文献:《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