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早期角斗赛概况_盖乌斯·萨尔维
2020-08-08 19:17:31 历史故事 吴硕情感 °c 繁体
A + A -罗马角斗士研究者格兰特称:“历史上两个最具破坏性的体系是纳粹主义和罗马角斗士”。杀戮与暴力一直是角斗赛的同义词,罗马人对此热衷追捧。角斗赛风靡各地,帝国早期各地纷纷建立圆形竞技场。
公元 80 年,弗拉维圆形竞技场落成时,马提雅尔写了一本诗集,描述竞技场中 5 万名观众面前的场景。他在作品中列举的事实,足以揭示弗拉维竞技场上的暴力与血腥场面。聚精会神的观众面前展现了英雄与恶棍的形象。卡波霍勒斯被称为野兽猎人,曾杀死 20 头公牛,还有一头来自帝国最北部地区的熊和一头来自南部边境的狮子,被誉为当时的大力士。卡波霍勒斯荣誉的背后是命悬一线的搏斗,稍有松懈,就可能被野兽撕碎。
然而,并不是所有角斗士都如卡波霍勒斯一样幸运,大多数角斗士在赛场上早早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南意大利维奴西亚的发现的铭文上有 28 位角斗士的死亡记录,他们全部来自一个名曰盖乌斯·萨尔维乌斯·卡皮托创办的角斗士学校。28 个人中 10 人还没有参加正式演出就死于疾病和意外事故,16 人没能熬过 7 场比赛,还有 3 人在 12 场比赛后死去。在其他铭文记载的死亡记录中,8 场比赛后死的人一般在 23 岁;能熬过 11 场比赛死的多在 27 岁;死在 34 岁时,一般都经历了 21 场以上的比赛。在庞贝城,1/4 的角斗士拥有 10 年以上的比赛经验,剩下的 3/4 都没能熬过 10 年这个关口。每个角斗士一年参加的角斗场次数不多,但能够幸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毫无疑问,角斗士是一个随时随有生命危险的职业,但罗马城中的角斗士却不在少数。研究成果显示,角斗士的构成大约为三类:第一类,也是最多的,来自对外征服战俘,构成角斗士群体的大多数;第二类奴隶,大多是雇佣奴隶;第三类罪犯,其中有的是被判决送到角斗场,有的则是皇帝下令强迫而来。后者一般发生在施虐狂卡拉古拉皇帝和他的继位者克劳狄乌斯统治时期。除上述三种来源之外,角斗士中还有极少一部分是自愿选择角斗为职业的罗马人,这些人自愿加入角斗士行列。在等级森严的罗马社会,角斗士仍被看作社会下层阶级。
碑文记载,如果有人愿意成为角斗士,必须签署一份合同,确认接受奴隶待遇。即便如此,角斗士仍为炙手可热的职业[6]。令人惊异的是,考古发掘证实了角斗士中还有女角斗士。据 2001 年扬子晚报记载,英国考古学家在伦敦附近的小城挖出一个古罗马人的遗骸,通过分析,为两位女果,石松被认为与圆形竞技场有关,由此确认这座坟墓的主人是名角斗士。历史学家思万恩叙述道:“‘大多佛街女人’是这个地区非常有名的人,她很有可能是个职业角斗士,她从罗马帝国的某个地方来到了伦敦。她有很多追随者,这些人死后都葬在了她的墓地周围,人数多达 6000——7000 人,而当时这个城市的总人口估计只有 2 万人,足见人们对她是如何崇拜”。
墓葬的发现让罗马史研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罗马帝国,女性也曾在竞技场里参与搏斗厮杀。除了墓葬发现,在古代文献中,女性在角斗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某女角斗士扮成罗马人的祖先——爱神维纳斯;在另一个例子中,一名女角斗士战胜了一头狮子。保存至今最能证明女角斗士存在的是一幅来自于哈利卡纳索斯(Halicarnassos)的大理石浮雕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石雕描绘出两个女人角斗的场景,她们都穿着中等厚重的盔甲,其中一人左手握着剑。仔细观察发现,她们穿着缠腰布保护胃,胸部是裸露的。她们的角斗士名是用希腊语书写的“亚马逊”(Amazon)和“阿基利亚”(Achillia),用以纪念神话中著名的女战士和特洛伊战争中最伟大的战士阿喀琉斯(Achilles)。各种文献对女角斗士的记载较少,浮雕的时间及背景资料更加稀少,但却证明了罗马帝国时期女角斗士的存在。女角斗士的存在说明了这样的事实:女角斗士的出现反映了角斗竞技的广泛性、参与性,也说明女角斗士的出现逾越了性别障碍,增加了角斗表演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在血腥的角斗场上看到女性的身影,对于罗马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被选中成为角斗士的人不能直接参加比赛,必须经过系统地训练。初为角斗士时,会被送入角斗学校,在那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弃自己的名字,采用新的舞台称谓——“艺名”。帝国境内共有四座官办的角斗学校,由国家或皇帝出资运营,不存在任何私人学校的竞争。每个学校的设备和工作人员非常齐全,有武器制造匠、医生、厨师、按摩师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练,他们大多是身经百战的角斗士,富有场上搏斗经验。在角斗学校里,角斗士们首先要经过统一的训练,开始时使用木制武器,一是有利于训练战斗技巧;二是防止初学者伤己伤人。之后,根据角斗士的体型及能力分角斗种类。角斗士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色雷斯(Thracian)角斗士,配备弧形弯刀和小圆盾;第二类萨莫奈特(Samnite)角斗士,配备一把短剑,椭圆形的盾和带帽檐的头盔;第三类是三叉戟角斗士(Retiarius)则轻装上阵,配备渔网和三叉戟或匕首;第四类为鱼冠角斗士(Murmillo)则配备鱼冠头盔,长方盾和佩剑。
观众观看角斗赛乐趣来自于不同种类角斗士们互相厮杀。无论怎样完美的训练,角斗士所面临的结局都是残酷的、悲惨的,竞技场上互相杀戮,非死即伤,所谓“成功的”角斗士凤毛麟角。然而,角斗士依然是热门职业,吸引各社会阶层的人加入其中,但绝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对于他们现有的生活来说,在角斗学校中似乎比自由更好。角斗士在角斗学校有生活保障,不再有衣食之忧。学校管理者出于盈利目的,对角斗士们“精心照料”,目的是让他们来日角斗场上一展雄风。角斗士的饮食主要是豆子和大麦,以便使角斗士在皮下更快地生成保护性的脂肪层。一旦他们在角斗赛场上受伤,会有专门的医生诊治。
1993 年,在以弗所的角斗士墓地挖出来的尸骨骨头沉重、粗壮,表明当时角斗士的肌肉非常强健;骨头断裂处愈合较好,说明角斗士生前得到过治疗。角斗士一旦在场上成名,会受到女人的青睐,贵族的赏识。讽刺作家尤文纳尔(Juvenal)描写了一个虚构的场景,罗马上流社会的女人带着一个粗野的角斗士私奔了。很明显,这个女人为角斗士危险的生活产生的魅力所吸引。成功的角斗士还有可能恢复自由人身份或成为角斗学校教练,在罗马城中甚至可能成为“大明星”。整个帝国,罗马人用角斗马赛克和壁画装饰自己的家居。日常生活用品上也有角斗士的形象,比如,花瓶、油灯(如下页图所示)和餐具,甚至婴儿奶瓶上也画有角斗士。人们认为,婴儿用这样的奶瓶,会喝到拥有角斗士力量的牛奶。即使收获了金钱与名誉,但角斗士仍处于社会底层,生命由他人掌控,许多成名的角斗士仍选择继续在角斗场上搏斗。与自由人身份相比,似乎角斗学校中的生活更加稳定。但并不是所有的角斗士都满足于此,有些人认为,在学校训练直至战死的生活剥夺了他们自由的权利,甚至剥夺了成
正式比赛开始之前,举办角斗竞赛的相关人员会书写海报,通常画在公共墙壁或建筑物上。这些海报一般都包含以下信息:日期、主办者、观众人数、著名角斗士的名字,还有一些竞赛的噱头或者是一些特殊搏斗[1]。比赛前夜,为了积蓄体力,角斗士们会饱餐一顿,有些角斗士迷甚至会花钱观看角斗士们吃饭。因为这有可能是一些角斗士最后的晚餐。角斗赛是一场死亡竞技赛,获胜者只有一个,失败者的结局大多是死亡。那些不愿面对死亡的角斗士,在比赛前夜甚至会选择自杀。在一场著名的角斗比赛中,有 29 名角斗士参加角斗,第二天在比赛前。发现 29 人相互勒死。有一名角斗士用了一种更可怕的自杀方式,去洗手间时,拿起一块海绵[2],塞进自己的喉咙,导致窒息死亡。对这些角斗士而言,或许这样的死亡方式比在赛场上被野兽撕成碎片好得多。角斗士宁愿自杀,也不愿上场表演,或不愿在众目睽睽下遭杀戮或被猛兽撕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角斗比赛的残酷与血腥。
比赛当天,分为上午中午和下午三部分。上午是一些游行,主办方的演奏队伍宣传所要进行竞赛,其间也会有一些野生动物巡游。科瓦略夫在《古罗马史》中说:“第一次这样大规模的观览被证明是举行于公元前 186 年,因为在那一年罗马运入了非洲的野兽”。豹、熊和鸵鸟,从四面八方被带到竞技场。帝国时期,罗马人专门训练各种凶猛的野兽相互厮杀、与角斗士搏斗、撕咬战俘或用作展览游行。罗马人这样做是为了显示帝国伟大,宣扬自己的征服能力。中午时,观众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去吃午餐,二是留在竞技场观看角斗,当然更是为了使角斗竞赛血腥、刺激。这时的角斗不属于正式的角斗竞赛,而是处理罪犯、战俘。按照罗马人的传统做法,安排被判罪的人在无任何防卫的情况下搏斗,直至杀到一个不剩,实际上是一场人与人相互杀戮的搏斗。塔西佗在《历史》中记载,马利库斯在战斗中被俘,后来被抛给野兽。在罗马城的壁画中可以看到极其恐怖的场景(如下图所示)——罪犯通常被绑在木桩上,任由狮子、老虎等野兽撕咬。如此血腥的马赛克壁画,作为家庭装饰出现,一方面证明角斗赛在帝国时期罗马城很受欢迎;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罗马奴隶主阶级极度扭曲的人性。
角斗士正式比赛一般在下午开始。斯图亚特·A.卡伦在《罗马帝国生活》中描写了这样的场景:“在搏斗中,三叉戟角斗士拿着渔网缓慢地绕行在对手身边,试图在对手刺向他前用三叉戟刺死对手,对手也试图靠近,用盾牌阻挡三叉戟并用手里的短剑刺向三叉戟角斗士,然而沉重的头盔不仅阻碍了他的听力与视力,而且减少了新鲜空气的供给,这意味着,与轻装角斗士相比,全副武装的角斗士更易疲惫”。角斗表演过程中,没有裁判、没有规则、没有时间限制,直至分出胜负。但如果打斗时间过长,赛会暂时叫停比赛,给角斗士补充水分、接受按摩的时间。一场比赛结束,不是所有的战败者都以死亡告终,有些角斗士放下武器,跪倒在地,祈求一丝仁慈。对于胜利与否,真正的裁判是看台上的观众。在竞技中遵循“拇指原则”,如果观众竖起大拇指,表示可以放失败者一条生路;如果拇指朝下对准场地,则是表达处死失败者,失败者噩运难逃。死掉的角斗士被拖出场地,割开喉咙,将尸体收拾干净后掩埋。
帝国早期,罗马城内的角斗比赛不断翻新花样,不仅有传统的人与人、人与野兽、野兽与野兽的搏斗演出,还把水引入斗兽场,上演海战、水战。罗马制造这种奇观,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满足观众的需求,进而不断翻新花样。多米提安举行凯旋庆祝仪式时,安排许多竞赛。在竞技场中安排步兵对步兵,骑兵对骑兵的战斗在某种程度上,随后换场地举行海战。忽然天气骤变,暴风雨袭来,多米提安不容一人离开,自己披上羊毛外衣,却不允许观众更改衣物,几乎所有海军战士与观众在此丧命[3]。除多米提安外,另一位热衷海战的皇帝非克劳狄乌斯莫属,为了使场面更加宏伟,甚至专门建造海战场地。克劳狄乌斯在富齐努斯湖上举行海战,山中开一条隧道,工程始时并不顺利,但最后终于完成。罗马人不断在角斗场面上追求新奇,海战发展绝非只是满足观众观看效果。罗马城内举办奢华的表演是为了展示罗马对外军事能力,以及罗马在文化上的领导作用。海战的宏伟场面恰恰将罗马海上作战能力呈现在民众眼前,即宣扬了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又能娱乐民众,巩固皇帝地位。
夜幕降临,比赛结束,比赛的主办者确认死亡人数,胜利者会赢得金钱、荣誉及自由。然而,角斗士的处境并不像想象得那样简单。胜利者即是罗马英雄的象征,同时也是社会上最受鄙视的群体之一。罗马社会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矛盾体:既赞美又看不起同样的人。角斗士即是这种人。在阶级等级制度森严的罗马帝国,角斗士即使获得自由,也无法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很多角斗士只能选择继续角斗,直至生命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