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皓天: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_彭越
2020-08-08 22:14:40 历史故事 新人类文明 °c 繁体
A + A -人生没有气力时,往往是心与神的涣散,更是因为内心所坚持的某一个信念受到了动摇。
对于人生来说,能支撑一个人的未必是外在的某一些条件,而是内心的某一种执着的念头,这个执着的念头包含了希望和坚持。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抽掉了他内心所坚持的那个念头,一个人无论遇见什么被动的局面,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就能够撑过一个又一个坎坷,但是当心中希望失去的时候,如同被夺了三魂七魄一般,没有气力。
《孙子兵法》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他的士气,对于敌军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军队刚投入战争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便逐渐懈怠,到最后就疲乏思归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疲惫时再去打他,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双方对阵时,胜出的未必是财力雄厚条件优越的,规模很大的团队未必斗得过小批量的精英,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军心是否团结一致,无论多么大的一个团队,看似多么雄厚和团结,但是当其心不稳时,也是摇摇欲坠。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孙子兵法》对于从实体攻击敌军的有效法则。
士气就是将士的勇敢精神,也是他们内心所相信的那个信念,当你把一个人所相信的东西剥夺了之后,他就会丧失最起码的勇气。
二、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之时,刘邦和项羽谈妥了平分天下的条件,刘邦也想回到西部去。
这个时候张良陈平就说:“天下三分为二已经归我们,这个时候楚军粮草不足,如果不趁此灭掉项羽,以后定然养虎为患。”
刘邦突然醒悟,于是打算统率大军去追击项羽,但是这个时候韩信和彭越都没有发兵,刘邦孤掌难鸣,追上项羽之后还被项羽打了败仗。
百般无奈之下就采取了张良的建议,分封韩信和彭越各为诸侯王,平分天下。
之后,韩信彭越二人领兵前来会师,而在这个时候,多方兵力将项羽围攻在垓下,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灵璧。
刘邦与韩信汇合之后,将30万大军交给韩信指挥,韩信部下了十面埋伏,将项羽包围。
楚军被困时间久了,粮食也吃光了,当时正值寒冬凛冽,将士们衣服单薄,饥寒交迫,军心极其不稳。
突然有一天晚上,在汉营飘来了歌声,且有萧声伴奏,甚是凄凉哀怨。
项羽听了大吃一惊,心想: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中楚地了吗?怎么会有那么多楚人?
此时,楚歌仍然不断传来,听得清清楚楚,项羽的士兵们听到了凄凉的歌声之后,不禁潸然泪下,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而此时的歌声彻底动摇了项羽的军心。
刚开始,只有三三两两的士兵开始逃跑,后来大批大批的逃跑,就这样,一夜之间数万大军只剩1000多人,项羽无计可施,对着西北寒风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夫人虞姬在悲痛之下拔剑自刎,项羽率八百骑兵突围之后,也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其实项羽并不知道,那天晚上在汉营唱歌的并不全是楚人,只是张良故意设下的攻心计策。
张良把九江士卒全分散到各营,让他们教所有的汉军将士唱楚歌,目的就是瓦解项羽军心。
人生最大的失败并不是环境局势的压迫,而是内心失去希望,项羽所带领的数十万军队本不至于落到缴械投降的地步,只是他们丧失了作战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念。
而项羽逃到乌江之后,也不至于自刎而死,只是他失去了再次出发的勇气。
他的夫人虞姬自刎而死,他的士兵也纷纷逃离,即便他能够渡江之后东山再起,但是也不愿意再去面对以后的生活了,因为他已经缺乏了重新开始的勇气。
三、人这一生,唯有丧失信念最为可怕,因为人就是活一个信念与希望。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局面,保留自己的信念是保留一切成功基础的前提。
《菜根谭》说: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凡是失败的结局往往在繁华盛况中隐藏着,凡是草木的蓬勃生机也孕育在换季的凋零时刻。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当自己处在顺境中平安无事时,就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准备,而当自己处在动乱和灾祸时,也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来争取事业最后的成功。
如果你想要打败对手,就要动摇他的信念,让他军心涣散,丧失勇气和坚持的精神。
如果你是被攻击者,那么只要能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即便当下受挫,也能将被动化作反败为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