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从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缘由_入手

2020-05-19 20:36:04 历史故事 趣看历史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从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缘由

陈安阝(fǔ),作为明朝科举“南北榜案”的当事人之一,他可能是历史上最凄惨的状元了吧。

明洪武三十年,陈安阝参加了明朝的科举考试。众所周知,明朝的科举制度及其严格。陈安阝好不容易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考上了状元,却在一个月内就被处以死刑。

陈安阝一介书生,又生在极其注重功名的古代,十年寒窗苦读,怎料到落得如此下场?

一切源自于明王朝著名的“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两极分化

明朝开国以来,对科举选士就十分重视。明洪武三十年的那一次科举考试,朱元璋还特地任学识渊博且为人公正的刘三吾为主考官。能得到朱元璋信任的人,刘三吾无论是在学识还是在品质上都是有过人之处的。然而这场考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刘三吾主持的科举考试按部就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快就落下了帷幕。科举结果一出,以陈安阝为状元的另外五十一人全部中榜。理论上来说,这次科举考试应该圆满结束了。然而奇怪的是,这次科举榜上有名的五十一人,竟然全部都是南方人。

放榜结果一出,天下哗然一片,北方的举子更是愤愤不平。他们联合上书朝廷,指责考官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学子,故意压制北方。此时大街小巷流言四起,对这场科举考试也是意见颇多。

朱元璋听闻此事,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彻查此事,还成了专门的“调查小组”。经过多日的调查,最终回禀给朱元璋的结果是:“科举结果公平公正,中榜的五十一人皆为真凭实学。”还附带呈给朱元璋一些北方举子的考卷。朱元璋粗略浏览了几张卷宗,心中怒气不减反增,这些卷子上书写的都是一些文理不通还夹杂着大逆不道的话。

审案结果就算朱元璋能够接受,天下人也接受不了,更何况是那些落选的北方人呢?

一时间朝堂之上纵说纷纭,百姓对于调查结果也猜测良多。一些北方的官员也开始出面为北方学子据理力争,要求重新审核。更有甚者举报主考官刘三吾等人故意挑选少数言语不当的卷子呈给皇帝,在帝王面前抹黑北方人。

对于朱元璋这样生性多疑的人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容不下有异心之人的。于是他下令逮捕了刘三吾、张信等人,还给他们扣上了“反贼”的帽子。最终,耄耋之年的刘三吾被流放塞北,其余人皆处以斩刑。这其中,也包括刚当上状元不久的陈安阝。

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建文初,三吾召还,久之,卒。

——《明史》

后来,为了平息北方民众的怒气,朱元璋又开设了一次考试。并且这次考试他亲自参与。然而这次考试的结果仍旧与以往不同。榜上有名的六十一人,皆为北方人。

结果一出,南方人敢上告不公吗?朝廷上敢谏言重查吗?自然不敢,为何?这是皇帝亲自策问挑选的啊,试问天下有谁敢反对呢?

是非曲直,黑白难辨

明朝南北榜案以后,科举体系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几千年都是全国统一考试。而南北榜案之后,朱元璋却将南北中分三区考试 按比例进行分配取材。

关于南北榜案的真正原因,后世也从一直说法不一。

官僚膨胀,抗衡皇权

从南北榜案的背景来看,朱元璋有意派了深得爱戴的刘三吾主管科举事务。那么对于第一次的科举结果,若是没有朝廷和坊间的哗然之声,他也是默许了的。

但是迫于天下百姓的愤懑,朱元璋不得不查。这一查,涵义颇深。朱元璋的意思,可能就是让张信等人在落选的考生中挑选出几个北方人士,只要平息了北方人的怒火,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可偏偏刘三吾等人不解圣意,非要坚持两次结果一致,力证科举结果公平。

朱元璋心中当然不满,他怎会不怀疑刘三吾与张信等人结党营私,故意挑选南方人好让自己壮大羽翼。何况朱元璋自是已经给了他们台阶下,他们却冥顽不灵,不知悔改。以专政薄情著称的朱元璋,岂会容他们再胡作非为?

借刀杀人,文化专制

关于南北榜案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跟朱元璋强烈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相关。众所周知,明朝时期的“文字狱”更甚前朝。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后,对曾经帮助过他的开国功臣横刀相对,大开杀戒。为了实行文化专制,曾经名满天下的文人儒士,像宋濂、朱升等,他也无一放过。

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一开始可能是官员为了笼络势力有意为之,亦或者真的是南方人才能更甚一筹。但仅凭人口差异,真的值得对所系官员包括中举状元等全部痛下杀手吗?

朱元璋的专制,是值得的。

或许他从一开始就料到了这个结果,亦或者无论什么结果他都不会放过张信等人,以至于后来安给他们的罪名,也是陈年旧事的“为胡惟庸鸣冤,反叛朝廷”,胡乱划为“蓝玉余党”。

朱元璋的文化专制,是深深刻在中国史上的。社稷稳固之后,他最担忧的,除了害怕开国元勋功高盖主,给自己造成威胁之外,就是文人舞文弄墨,议论君主参政议政。所以南北榜案涉及的礼部官员,或许正是他的心头大患,南北之争不过是朱元璋专权专制的一种手段而已。

笼络北方,巩固统治

如果说南北榜案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局的话,笔者是认同的。朱元璋在南方起兵,也在南方称帝。因而南方地区相对来说战乱少,后来又加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经济发展远超过北方是不言而喻的。江浙地区的发展尤为繁盛,经济越发达,教育事业也越受到重视。后来的洪熙皇帝也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

北方距离皇城遥远,割据混战时有发生。并且朝廷在税收方面对南北也有区别对待,南方的赋税轻,北方的赋税重。各种条件限制了北方学子求学的道路,通过科举求取仕途基本上已经被南方人垄断了。

“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杨士奇

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一方面他害怕朝中南方人众多,暗中勾结。

一方面他也担心北方民众不服,可能会引起骚乱甚至反叛。

因而利用科举制度笼络北方人士,正是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

以顾全大局的观点出发,朱元璋加重对北方人的选取,是完全有理可依的。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同时因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制约了经济落后区域的学子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机会。“学而优则仕”,这种观念往往使得很多生活在南方社会稳定环境下的学子只顾埋头读书,但取得功名之后却发现不懂得从政之道。朱元璋曾经就觉得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部分人才“中看不中用”,对国家社稷没一点帮助,一怒之下暂停了科考。

朱元璋也是一介农民出身,基本上没读过什么书。他认为北方人虽然在考试中并不出彩,但不意味着他们不擅长从政。结合种种原因考虑,扩招北方学子是朱元璋平衡南北差距,稳定社稷的必然抉择。南北榜案的发生,说不定只是朱元璋一手策划的一出戏罢了。

只是可怜了像陈安阝这样的无辜书生,可是自古帝王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又怎会不舍得区区几条人命。

南北统一,科举衰落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年。它的本来目的,是希望文人学子凭借真材实料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替代以往氏族承袭,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举制都起到了对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积极作用。

然后明朝南北榜之后,科举制度开始走下坡路了。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状元进士,逐渐的与政治利益集团挂钩。官场之上除了有师生,还有老乡,还有不同地域之间的亲疏。朝堂之上党派林立,争锋相对。文人墨客渐渐丧失了原本的理想抱负,在利益集团驱使的道路上与道德操守渐行渐远。科举制度也随之没落。

“而今朋党有三途,同榜而出为其一,座主门生为其二,同年而出为其三。”

——邱瞬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南北取士也有一方面的积极意义。朱元璋利用南北榜案打击了江南地主,也在北方落后地区让文化教育得到普及,提高了北方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平衡了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洪熙帝即位以后,南北取士正式确立下来。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朱元璋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