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抢了父亲的皇位,为何能快速掌控大局?_太子
2020-05-30 15:09:36 历史故事 肖姐说历史 °c 繁体
A + A -原标题: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抢了父亲的皇位,为何能快速掌控大局?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彻底扭转了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次年六月,潼关失陷,长安危殆。无奈之下,唐玄宗率领一众亲信秘密撤往蜀中。
逃出长安的第二天,就发生了震惊天下的“马嵬驿兵变”,愤怒的禁军将士们诛杀了国贼杨国忠,却祸及了无辜的杨贵妃,结局令人唏嘘。
玄宗剧照
第二天,处在痛心与失落中的唐玄宗再次踏上了征程。但队伍刚刚出发,却又发生了变故,一群父老乡亲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对皇帝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资治通鉴》)
这一问,戳中了玄宗内心的痛点,在父老乡亲面前,年逾古稀的玄宗像个不成器的败家子;像个犯了错的小孩子,羞愧的落荒而走。将麻烦甩给了殿后的太子李亨。
皇帝走了,乡亲们围住了太子,说:“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帅子弟从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资治通鉴》)接着,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宦官李辅国也纷纷劝说,令太子李亨心潮澎湃,叹息一声:也罢,我就顺天应民,不走了!
李亨剧照
这些父老乡亲的水准着实不低,不但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而且对玄宗父子的心理把握极准,说话切中时弊,直击要害,令人称奇。
这一幕在历史上称为“父老遮留”,其影响不比“马嵬驿兵变”小。直接造成玄宗父子分道扬镳与太子李亨灵武登基。后世大都怀疑此事是太子李亨集团一手导演的,可能性很大。
李亨到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后,在下属们反复五次劝进之后,于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三,半推半就登上了皇位,其实此时他来到灵武才刚刚三天,其称帝之心急不可耐。
在老皇帝健在的情况下;在没有传位诏书的情况下,李亨擅自登基,显然是抢了父亲的皇位,是谋逆。这一点,所有的人心知肚明。看着军营里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弱,简陋的朝堂上只有不到三十名文武,李亨惶恐不安,黄袍虽然加了身,但龙椅能否坐稳?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令李亨大感安慰:
河西节度副使,名将李嗣业率兵五千前来支援灵武;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七千精锐赶赴灵武;郭子仪亲率五万朔方主力,盔明甲亮,回归灵武;回纥、吐蕃遣使灵武,表示愿意出兵助皇帝平叛。
不但武将如此,心系大唐的文臣也纷沓而至,史称:“衣冠士庶归顺于灵武郡者,继于道路。”
李亨实力倍增,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灵武就成为平叛的前沿,成为大唐的政治中心。那么擅自登基的李亨,为何能够快速掌控大局呢?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其一,安史之乱之中,平叛是天下大势,而李亨灵武登基,适时地举起了平叛的大旗,是人心所向,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正如遮道相留的父老们说的那样,封建时代,国家的象征是帝都、宗庙与皇陵,而玄宗为了逃命全不要了。蜀中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敌人固然进不去,但自己人也难出来。暂避蜀中虽然安全,但不利于指挥平叛,不利于凝聚人心。玄宗这种仅从安全考虑,不顾抗战大局的行为是错误的。然而他是皇帝,谁敢说他。
而李亨却在灵武火线称帝,打起了平叛大旗,相较之下,心系大唐的文武们不用太大的勇气就说服了自己,反正李亨是太子,龙椅迟早是他的,迟一天早一天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以平叛大局为重,于是乎,纷纷投奔了李亨。
李亨剧照
其二,长安沦陷后,胡人凶残的本性暴露无遗,烧杀抢掠,虽然安史之乱之前社会矛盾已经有所激化,百姓们对朝廷有很大的不满,但与胡人相比,大家更愿意心向大唐。
长安沦陷之前,皇帝不见了,太子也不见了,长安官吏人民一片茫然,仿佛黑暗中失去了亮光,默默忍受着叛军的蹂躏。突然,大家听说太子在灵武登基,黑暗中亮光出现了,大家又找到了方向。
官员士庶的财产需要保护,百姓的生命需要寄托,有的人了投奔灵武,有的人则拿起了武器,绑架、闷棍、暗杀,偷袭,或在黑暗中大喊一声:“太子率大军回来了!”,用各种方式对叛贼下了手,令长安的叛军防不胜防,伤透了脑筋。
虽然老皇帝远遁,顾不了大家的死活,但灵武的新皇帝就离大家不远,成了帝都所有人的希望。
其三,关中与朔方都是贫瘠之地,无法保证朝廷与大军的用度,虽然运河中断,但朝廷另辟蹊径,使江南的财税得以源源不断的供应。
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离不开两个人:第五琦与薛景仙。
第五琦率先感觉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他有着超群的理财水平,毛遂自荐,讨了一个监察御史兼江淮租庸使的差事,亲赴江淮,保证平叛所需银钱。
面对运河被叛军占领的窘境,第五琦建议财赋沿长江西上,从襄阳取道上津路抵达扶风。而扶风太守薛景仙,则负责维护此路的安全,他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很好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他们二人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势造英雄,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李亨那糟糕的身体,估计很难熬过他的老父亲。李亨灵武擅自登基,不管是什么初衷,但对平叛的大局是好的,对无数黎民百姓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