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康熙的驭人之术堪称艺术,不愧是千古一帝!_千古

2020-05-31 15:04:16 历史故事 洪都烟客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康熙的驭人之术堪称艺术,不愧是千古一帝!

每次看《康熙王朝》,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看完后,对康熙的治国之道便有了更深的理解。康熙皇帝除了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其驭人之术更是了得。古我们中国古代人讲“驭人之术”差不多就是现当今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发现人的最大的价值何在?并利用这些价值获取更大的效益。无疑,康熙皇帝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到了极致,平三藩、收复台湾、剿灭葛尔丹、保卫雅克萨,以及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保障了清政府在黑龙江的权益。这些事件的成功与康熙皇帝的政治集团的人才有莫大的关系。那我们就来看看康熙如何发挥帝王的“驭人之术”。

首先,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满族刚建立大清王朝时,那时候的种族和家庭出身的社会等级观念非常严重。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汉人是不受重视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或者非贵族出身的人除了正常的科举外,基本上很难被人发现其才华。但是康熙却打破了惯例,不论出身,力排众议,大胆起用汉人,这才造就了像魏承谟、周培公、姚启圣等众多历史名臣,这些人才也为康熙王朝的空前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大清国的皇帝,康熙十多岁便登基,后经过铲除鳌拜势力,才得以亲政,这难免造成了康熙多疑的性格。但是每次在关键事件,康熙还是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在收复台湾时,姚启圣曾提出将福建的八旗水师撤回京师,以免和施琅的汉人水师产生矛盾。这时候康熙力排众议,坚持了姚启圣、施琅的建议。康熙给予了平台总督和水师的极大的授权,才得以顺利平台。

第三,赏罚分明,功过两清。康熙的人员绩效管理永远是赏罚分明,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封疆大吏,也不会因为你以前立过多大的功劳,一律采用功过两清的绩效方式。这点很值得现今的企业家学习,康熙的臣子们经常会出现功过相抵的现象,即肯定了功劳,也对其过严格纠正。当时的内阁大臣明珠在平台过程中,因草率行事,自负高傲,被台湾的郑经差点杀掉。误了当时平台的“剿抚并用”政策,等明珠回到京师后,诸多大臣认为康熙定会惩罚明珠,但是恰恰相反,康熙夸奖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功过相抵,对应的降了两级。这样的处理手段不能不说高明,这让朝中其他大臣感觉到既保障了明珠的大义凛然,又会觉得没办好事受到惩罚。

第四,善于平衡,利用矛盾、解决矛盾。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是朝堂还是社会底层,都有其各种不一样的矛盾。在一个利益团体中,倘若这点处理不好,将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大问题。康熙面对明珠、索额图两大党派的对立,并不是不知情,也不是一味地打击这种矛盾的存在,而是相互平衡,相互牵制其双方的力量,这样的做法使得既平稳了矛盾,也极大的稳定的政权。往往这点在管理中是最难的,也是最为考验管理者的驾驭人才的能力。

康熙的驭人之术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很多,比如一品大员安排担任知县、启用看马的老叫化子担任二品重臣,到民间与穷书生谈古论今并发现人才等很多故事。不仅开发和培养了一大批名臣良将,而且这些人才反过来都会鞠躬尽瘁、以涌泉相报,直到死去。这里面除了因为康熙是皇帝身份外,更多的是康熙高明的人力资资源管理智慧和水平的结果。

我们说不管是古代帝王的驭人之术,还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特别需要管理者的一份胸怀和慧眼, 驭人之术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时候需要的是一种诚心、有时需要的是一份信任,也有时需要的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心理较量。在当今社会的日常企业管理中,如果要更好地发现和把握应用人才,也许康熙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能给我们更多的一些启迪。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康熙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