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徐世昌两辞“相国”归家_《民国总统档案》

2020-06-01 08:54:49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徐世昌移居青岛,要做一个“局外人”似的闲云野鹤,除了有些惩罚自己的意思,更主要的是为了能够静观变化,看清想清一些新的事情。

  在隐居青岛前,徐世昌自然没有忘记去后宫与隆裕太后等辞行。后宫的人都劝他不要走,与他同授太保的世续甚至跪下来求他继续留在北京。他说自己不能“保护帝制”,无颜留在京城,只能远走闲居。大家都哭了,隆裕太后也感动地哭出声来。皇室对徐世昌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徐世昌答应袁世凯两年后出来帮他,袁世凯最后也是答应了的。可是到了1912年底的时候,做了几个月大总统的袁世凯感觉他的许多政令难以得到彻底的执行,心中烦恼,又去请徐世昌,遭到了拒绝。第二年春天,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南下联络,到处发表演讲,对时政进行猛烈地抨击。袁世凯脑怒无奈之时,又想到徐世昌,前去青岛,请他出山相助,徐世昌还是婉言谢绝。

  两年来,徐世昌虽两次拒绝袁世凯诚恳的相邀,与袁世凯却还是保持着书信来往。据当时袁身边军事处成员唐在礼记载:在第一届唐绍仪内阁中,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是核心人物,但“当时是小事由赵秉钧一人独挑,大事则必与徐世昌相商。实际上,闲居的徐世昌对袁世凯来说,仍然起着宰相一样的作用,而赵秉钧、板西(日本人)、王士珍、段祺瑞、梁士诒等人,只是各部大臣,唐绍仪也不过是遮场的幂幂吧了。”

  正因为如此,当时就有人称徐世昌是“海滨宰相”。

  因为徐世昌与袁世凯的关系非同寻常,完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君臣或主仆关系,而徐世昌本人,在北洋政界军中又享有极高的威望,加上他推行“新政”的成绩、思谋慎密深远极富人情味的政治手腕,这么一个卓而不凡的人,千呼万唤还是没有出来,声誉更大,呼声也就更高了。

  在1913年3月20日这天,宋教仁在接到袁世凯的急电后,正准备从上海返回北京,还未上车,在车站就遭歹徒枪击。

  案发后的第三天,巡捕在凶手处搜到了国务总理赵秉钧发给他的多封密电,里面都提到“毁宋”二字。于是,抨击袁世凯的舆论铺天盖地而来,赵秉钧无法在国务总理这个大位上坐下去。袁世凯又去请徐世昌出山,徐世昌坚持原来说过的二年之期,还是不肯出来。

  1914年,袁世凯终于等到了徐世昌答应复出的时候。为了实践“平定天下”的豪言壮语,早在去年10月6日,袁世凯就用武力逼迫国会推选他当上了正式大总统,接着是一系列的大动作: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孙中山为推行共和而制定的《临时约法》。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袁世凯推出了新的《中华民国约法》,这个新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就在新约法颁布的当天,袁世凯又下令废止国务院官制,在总统府设政事堂,规定:“凡一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议决施行”。

  就这样,袁世凯用总统制代替了责任内阁制,国务卿便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昔日宰相。谁能获此殊荣,拥有那么大的权利而又让袁世凯放心呢?当然是相交了大半辈子的拜把兄弟徐世昌了。

  过来的历史告诉人们,政客的本来面目,总是随着权力的攉取逐渐揭开的,这时的袁世凯,可以说是已经掌控了中国,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也就大胆地摘除了共和的面具,不再顾及与共和公开为敌。两年多的共和制约使他深感政令不能随心所欲的苦恼,原本对共和的某些倾向和赞同,都因为这苦恼被抛到一边去了。作为在大清王朝栽培下走出来的大臣,袁世凯已经习惯了那种主奴的政治模式。如果说他做奴才臣子时还有些许想法,现在做了主子大总统了,不由又常想起昔日皇帝的威风来。皇帝说出来的话就是圣旨,谁敢不听、谁敢不从!什么共和、民主、自由,总统做得跟儿皇帝一般。

  袁世凯这个选出来的民国大总统,其实就是个大清皇朝的重臣,如今万人之上了,不满足,露出本性,也怀起旧来。

  不久前,原清隆裕太后的死,袁世凯通令全国下半旗一天,文武官员服丧27天。不仅如此,还在太和殿举行国民哀悼大会,让参议院议长来主祭。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