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余论_《北洋军阀秘史》

2020-06-01 09:36:36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东山再起袁世凯曾被人目为中国的“华盛顿”、“拿破仑”,但从历史事实来看,袁世凯只是一个转型时代的现实主义政客,他并不理解也不赞成革命党人所提倡的现代民主制。在袁世凯的心目中,当时最适合中国的仍然是开明君主制。

  袁世凯也许是对的,在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下,强行实行所谓的西式的民主政治,其结果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且极容易破坏了民主的名声和信誉。

  任何企图以观念的变化和政治体制的改变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用意虽然善良,但目的未必能实现,结果也可能是走向设计者初衷的反面。事实证明,如果体制结构和国民的观念结构不变,即使赶走了王座上的皇帝,也未必能没有赶走心中的皇帝;如果人人都想着独裁专制做皇帝,共和制度再完美也不过是空架子。

  1915年,袁世凯之所以有称帝的行动,是因为中国帝制的土壤太肥沃了;而当民国陷入到各种困境之时(譬如外交与边疆的危机、地方的不服从、民众的冷漠等等),袁世凯便把这些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中国缺少一个皇帝。既然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当时其实只有两权,民国的司法权其实一直在坐冷板凳)搞不通,袁世凯只能乞灵于老祖宗,要搞一个政府、一权专制了,结果搞着搞着,就只能继续往帝制的道路上走了。

  辛亥革命进行了八十三天,巧合的是,洪宪帝制也就搞了八十三天。历史的可笑之处便在于,袁世凯本可以成为华盛顿,本可以成为拿破仑,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他,却最终选择做了想成为“皇帝”的袁世凯。在洪宪帝制失败后,袁世凯的突然去世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在袁世凯死后的民国,它的明天会更好吗?

  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时期的更加复杂、更加混乱、更迫切的呼唤一个强权人物的出现。

  在清朝覆亡后的这十六年间,袁世凯当政还算维持了表面的统一,段祺瑞在袁死后接过了他的衣钵,也还勉强过得去,但中国此时已经明显分为北洋势力和西南五省势力,等到了曹锟吴佩孚及其张作霖阶段,那就越来越不成体统,战争也是越来越频繁,而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此时的中华大地,南与南打,北与北打,南北互打,直闹得流血千里,几无宁日……这哪里还是一个国家?

  老同盟会员吴稚晖曾说,他们这批人开始是真心真意的想从井中将人救出来的,但结果是自己也掉到井里去了,恢复了祖宗的原形,中国人还是在十八世纪原地踏步。革命党人蔡济民后来也曾赋诗一首:

  “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赢得假共和;早知今日如斯苦,反悔当年种恶因”。

  此诗在当时传诵一时,何尝不是一种痛苦的反思?在民众极少参与的前提之下,辛亥革命到底有多大的进步?又对当时的民众和未来发展创造了多大的福利?这无疑是需要重新考量的。

  1916年,袁世凯去世,他的生前知音杨度送了这样一副挽联:

  共和误民国,民国抑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实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究竟是“共和误民国”,还是“民国误共和”,杨度在给袁世凯的挽联中苦苦追问,而善良的人们也许会有同样的思考:如果革命党人推翻了帝制是一件大好事,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也是特大国家进步,那为何民国会闹成这步乱哄哄的田地,反叫无辜百姓流离失所、深受其苦,这又是为何呢?

  事实上,老祖宗的旧制度和旧法统也并非是毫无可取之处,它既然能沿袭两千多年,这就足以证明它是有效率、有生命力的政治遗产。在这种传统的帝国体制下,老百姓至少还能有个和平安定、安身立命的生活环境,如果替代它的新制度只是“看起来很美”,真实的结果却是弄到最后无法无天、天下大乱,那倒不如保留原有的那个老制度为佳。

  正因为如此,保皇辩帅张勋便认为时局的糟糕是因为革命引起,所以他要搞复辟,把旧制度、旧皇帝再搬出来,以为这样可以一了百了。但张勋没有认识到的是,旧制度一旦打破,就好比梁启超说的“佛像进了猪圈便不再具有神圣性”,帝制的复辟虽说也代表了一种回归传统的潮流,但却已经不再是主流了。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