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洋时期人物小传_《北洋军阀秘史》
2020-06-01 09:37:58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1、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1868-1913),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之女,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十五年(1888年)正月被立为皇后,但其与光绪的关系一向不佳,且无子嗣。1909年光绪和慈禧相继病死后,因宣统帝溥仪年幼,以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各方压力下于1912年2月12日发布退位诏书,但仍与溥仪等居于紫禁城。1913年病死,年四十六岁,与光绪帝合葬河北易县崇西陵。
2、载沣
载沣(1883-1951),爱新觉罗氏,字伯涵,号静云,醇亲王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胞弟,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载沣八岁袭醇亲王爵位,1901年代表清廷赴德道歉。回国后,由慈禧太后指婚配与荣禄之女瓜尔佳氏。1908年为军机大臣。同年,溥仪继位,载沣以摄政王监国,时年二十五岁。1909年将袁世凯开缺回籍,并代皇帝任全国海陆军大元帅,以其弟载涛、载洵及皇族毓朗等分掌军权。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无法控制局势,被迫请袁世凯出山,后解散皇族内阁并于12月6日辞去监国摄政王,退归藩邸。清帝退位后,载沣在京深居简出。
3、溥仪
溥仪(1906——1967),爱新觉罗氏,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3岁的溥仪被立为嗣皇帝,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不废帝号,仍居宫禁。1917年7月,张勋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12天后便告失败,溥仪再次退位。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等将其驱逐出宫。1932年3月,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溥仪当上伪“满洲国”执政,次年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1946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溥仪被苏军俘获,被关押五年后移交给中国政府。1959年12月溥仪被特赦,1967年10月因病去世。
4、奕劻
奕劻(1838——1917),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1894年封庆亲王,1900年随慈禧太后等逃往西安。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3年,荣禄病死,奕劻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兼管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奕劻为人贪鄙,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记”公司。新政时期,受袁世凯重金笼络,与之结为同盟。1911年,奕劻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清帝退位后,奕劻避居天津租界。
5、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其出身于官宦世家,叔祖父袁甲三曾任漕运总督,嗣父袁保庆曾任江南盐巡道等职。袁世凯少年时科举不如意,遂于1881年到山东登州投奔嗣父好友、淮军统领吴长庆,并在庆军中担任营务处会办。1882年,随吴长庆率军赴朝鲜镇压“壬午政变”,后为朝鲜国王编练“新建亲军”,并因镇压“开化党”而获清廷褒奖。1885年,被李鸿章保荐为朝鲜商务监督(相当于驻朝鲜全权代表)。甲午战争爆发前,袁世凯离开朝鲜回到天津。甲午战败后,清廷决定编练新军,袁世凯于1895年11月被委派到天津小站接练新编的“定武军”,此为后来北洋系之发源。维新运动期间,袁世凯一度倾向变法派,但变法失败前夕,袁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自保,以出卖维新派的代价获得慈禧太后的信任。1899年底,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并积极镇压义和团,赢得了列强的欢迎。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继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袁世凯奏请改革兵制并担任练兵处会办大臣,1905年北洋6镇成军。1907年,袁世凯调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9年,因满族亲贵忌嫉,被勒令其回河南彰德“养病”。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再度出山并被授权组织内阁。1912年2月12日,使清帝退位;15日,被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任正式大总统。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并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而成为终身大总统。1915年12月12日发布接受帝制申令,改民国5年为“洪宪”元年,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此举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讨袁。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并在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中于6月6日在北京病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