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的故事:手中有支精悍的军队_《民国总统档案》
2020-06-02 10:28:45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一个政治领袖在用人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做得不是很出色,就是他在自掘坟墓。载沣,就是这么个人。
对于冯国璋,载沣是一直用着的,可又不是格外的重用,也就是说不能像袁世凯那样对他,既然这样,却又要在关键时刻让他统领国家的一支最主要军队去作战,这时就已经种下了后来的苦果。
就在冯国璋对清廷心灰意冷、哑然禁声时,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汉阳与汉口,很快为义军占有,紧接着是全国多省的响应。载沣急了,即刻组编三个军,由荫昌督率第一军、冯国璋督率第二军、载涛督率第三军。一二军前往湖北镇压义军,第三军留守京城。
此刻的冯国璋,手握重兵,成了载沣镇压义军的最大希望,可他的心已与清廷已经有了隔离,受此重任的当天,不去积极备战动员,而是悄悄地跑到河南彰德——袁世凯的故里去请示机宜。
不善用人的载沣,此时还在希望着冯国璋马到成功,就像以前灭太平军一样,一举灭了义军。他哪里知道,此刻掌握他大清江山一半命运的冯国璋,根本就不去听他的。
悠然闲居的袁世凯,见了急急赶来的冯国璋,会心一笑,听完他对载沣安排打算方面的介绍,缓缓地吐出六字真言:“慢慢走,等着瞧。”
前方的起义火焰呼呼燃起,革命军正四处攻城占地,节骨眼上,比救火还紧要万倍,而袁世凯却送他这六个字。冯国璋听了,心领神会,深感袁大人计高一筹,深不可测,于是依计而行。他命令先头部队,到了前线莫忙与敌交战,先把营寨安扎牢实,然后再修筑好工事,等待命令;后继部队,则不能操之过急,应该边走边看,等候前线消息。
两个“等”字,正好与袁世凯的两个“慢”字呼应,真可谓是珠联璧合。这边,却急煞了前线的总指挥、曾是冯国璋恩人的荫昌,他连连下达命令:着冯国璋二军火速进军。
冯国璋把军令捏在手里,在临时指挥部里走了几个来回,点点头说:“转报总指挥,冯国璋坠马受伤,力不从心。”
正急切等待着冯国璋部进攻消息的荫昌得到这样的回报,只能苦苦一笑,长叹一声。他现在已经知道这里面的蹊跷,于是给朝廷建议说:“不启用袁大人,二军恐难发挥作用,革命党武装也就难以剿灭。”
就因为冯国璋的迟滞不进,南方的革命势力,已如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义风暴,正迅速地波及南方各省。惊惶失措的载沣,正指望前方带来个让他高兴的好消息,结果却是荫昌这样的建议,一时直惊得目瞪口呆。
可事已至此,有什么办法呢?载沣瞪过呆过之后,又犯了个更严重的错误,对袁世凯宽恕,再次起用他,却还是那么无知地仅给袁世凯一个湖广总督的职位。
袁世凯接到载沣的任命,只是冷冷的一阵笑,摇摇头对来人说:“去告诉摄政王,袁某足疾未愈,实难效命。”
载沣得到如此回报,又气又恼,却又没有办法。“这个袁世凯,他究竟是什么呢?难道是想要我大清朝的天下!”
这话于载沣来说,只是一句气话,而于袁世凯来说,心中还真就是这么想的。
载沣说完气话,让奕劻派徐世昌去跟袁世凯谈,看他究竟是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肯出山。
1911年10月20日,徐世昌来到袁世凯的故里彰德。袁世凯知道这一次载沣是真急了,于是也就不客气,一口气提出了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六项条件。除此之外,还保荐自己的心腹王士珍襄办军务,提出让冯国璋到彰德来与他共商战事。
袁世凯提出这些条件,送走徐世昌,立马派人告诉已到前线的冯国璋:“暂作守势,以观时局”。
冯国璋便在前线作壁上观,致使荫昌的一军无法作战,而革命之火,如有大风相助,越烧越烈。载沣再也熬不住,只有答应袁世凯提出的所有条件。冯国璋得到朝廷的饬令,大摇大摆地来到彰德,给袁世凯详细汇报了前线的战况。
袁世凯听完汇报,已是全局在胸,于1911年10月23日,又向载沣提出任命冯国璋为第一军督率的要求。
这分明就是要削夺朝廷仅掌握的一半兵权,把整个大清王朝的命运都揽在他袁世凯自己的手中。懦弱无能,驭人能力太差的载沣,面对破败的局面,竟然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还连发四道上谕,授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接掌前线的全权指挥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