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激流勇退离京闲居_《民国总统档案》
2020-06-02 10:29:09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徐世昌得以重掌中枢,渴望实行新政,深感孤掌难鸣,想到了半世的挚友把兄弟袁世凯,认为他是个能替国家办大事的人,一心想把他拉出来共谋大业。
事实上,早在清廷组织皇族内阁时,徐世昌就对另一协理大臣那桐说:“这个位置我占着不太称职,只有慰亭(指袁世凯)才可以胜任。可是我与慰亭的亲密关系大家都知道,担心别人误以为我只是为朋友说话,所以不方便来提这件事。真让我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
那桐听他这么一说,便答应道:“这有什么难的,让我去说!”
于是,那桐就写了一份辞折,说:“查有开缺军机大臣尚书臣袁世凯,智勇深沉,谋猷闳远……以疾去官,现已积有岁时,当早医调就愈,可出任要职。为此,特推荐袁世凯出山,替代我协理大臣一职。”
徐世昌虽然担心自己直接出面替袁世凯说话会使人生疑,但还是忍不住在自己的辞折中力陈要“破除常格,擢用扶危济变之才”。他虽不方便明言,却已有很明确的暗指。
遗憾的是,载沣对袁世凯积怨太深,一直未能采纳徐世昌等人的暗指明说。好在,从表面上来看,袁世凯归乡并不是犯了什么大错,载沣只是以袁世凯有“足疾”为由而将他开缺出京师的。这“足疾”,在载沣是个赶走袁世凯的借口,在徐世昌却成了个帮助袁世凯早日出山的借口。
现在袁世凯的“足疾”已愈,又是个堪当大任的人,在此朝廷急需人才之际,应该出山了!徐世昌见载沣不采纳自己的建议,仍不气妥,就抓紧了“足疾”一事,继续为袁世凯的出山大声疾呼、大造舆论。
奈何载沣对袁世凯积恨还是无法除去,任由徐世昌如何保奏,就是不予允准。徐世昌见情况如此,却还是不死心,一面重用袁世凯心腹旧人,为袁世凯复出作为铺垫,一面继续努力争取着。
徐世昌刚离开东三省督抚位置时,曾做了一年的邮传部尚书,就是在这个职位上,他对袁世凯亲信梁士诒等“一仍其用”,竭力保全。后来,徐世昌入了内阔,又推举袁世凯最信任的北洋官僚唐绍仪接任邮传部尚书。
徐世昌一直暗地里紧锣密鼓地为袁世凯的复出努力,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然而到了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对袁世凯的出山,是个天赐良机。起义军士气高昂,随着起义成功,更是军心大振。朝廷要镇压起义,只能依靠北洋新军。可满人陆军大臣荫昌,却前线指挥失灵,北洋六镇,由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如今从将到兵,也还是只听袁世凯的。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清廷上下,这才慌乱起来。
徐世昌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举头苍天,长声叹息:“慰亭复出,时机已到!”
徐世昌很快全方位地开展活动,促使袁世凯出山。关于这事,末代皇帝溥仪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袁世凯的‘军师’徐世昌看出了时机已至,就运动奕劻、那桐几个军机一齐向摄政王保举袁世凯,并以辞职、不上朝要挟,逼得载沣无策,最后乖乖地签发了谕旨。”
载沣签发的谕旨是: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各路大军。
袁世凯重操大权,南下镇压革命。徐世昌推袁世凯出山,完成了一项历史性任务,他们再次联手,还是袁世凯唱主角,徐世昌在背后出谋出力,二人配合,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当时表面上唯一还掌控着军权的,还有摄政王兼陆海军大元帅载涛。怎么才能排挤掉这唯一的绊脚石呢?袁世凯就此与徐世昌商量。
“让他率兵上前线,一定会吓得他打退休报告。”徐世昌想了想很有把握地说。
袁世凯听了,眼珠一转,哈哈地大笑起来。
第二天,他便以总理大臣的名义,直接下令让陆海军大元帅载涛统兵去攻武昌。命令发出不久,袁世凯便收到了载涛的请辞报告,上面写着:身体不适,请辞陆海军大元帅一职。
由此一来,大清军权,全都掌控在袁世凯手上。
对于袁世凯,清廷迫不得已启用,却十分地不放心,而把全部的希望,仍寄托在徐世昌身上。为表示朝廷对徐世昌的重视与信任,在把军权全部分交袁世凯的同时,朝廷再加封徐世昌太傅太保,希望如此的殊荣能使他对大清王朝鞠躬尽瘁,忠心不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