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刘巧儿案”吗?马锡五当年是如何审判的?
2020-06-03 10:26:30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71年前的今天,1947年3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封芝琴婚姻纠纷案。由于此案于3月被编为说书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所以人们也称其为“刘巧儿案”。
“刘巧儿”一案发生在1943年的甘肃省陇东地区。
当年陇东是国共争夺最激烈的地区,被称为“统战区”。开头,陇东的几个县政府是国民党的,驻军却是共产党的。1940年,经过几次争夺,共产党赶跑了国民党,在陇东站稳了脚跟,中共陇东地委进驻重镇庆阳,成立了陇东地区的政府———陇东专署。
陇东位于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下辖9个县。陇东专署成立后,大力发展抗敌群众组织,积极为群众做事,兴办教育,发展生产,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
当时,陇东专署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专员,叫马锡五。马专员还兼任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的庭长,负责地区的司法审判工作。
马锡五出生在陕西省志丹县(原为保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无力考学,就辍学在家放羊。后来他外出做工谋生,干过账房,当过兵,做过生意。
1930年春,31岁的马锡五投身刘志丹领导的革命队伍。1935年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这年冬季,马锡五因才能出众被任命为省苏维埃国民经济部部长,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省,李富春任党委书记,马锡五任省苏维埃主席。
马锡五就任专员和庭长后,遵循党的群众路线、执政方式和国民党的专员大不相同。他绝少在庆阳城里升堂断案,他的法庭常常设在案发地点。他经常扛着一把镢头下乡,走到哪里就帮群众干活,边锄地,边聊天,把情况调查清楚了,就地审案,就地判决。他不仅作风深入,而且办案公正,因而深受群众爱戴。
女青年拦路诉冤屈
1943年春季,马锡五来到华池县检查司法工作,遇见一名当地女青年拦路告状。她申诉对县司法处的一审判决不服,要求秉公处理。
告状的女青年叫封捧儿,是华池县城壕张邦塬村人。捧儿4岁时被父亲封彦贵许配给上堡子张湾村农民张金财的次子张柏儿。封张两家是远亲,捧儿经常跟着奶奶去张湾串门,和张柏儿也逐渐有了感情。
可是,待到女儿长成大姑娘,封彦贵却后悔了。觉得女儿不仅模样儿好,还心灵手巧,会一手剪纸和针线活,当初订婚时没有收彩礼,吃亏了。于是,他便挑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提出解除婚约。当时陕甘宁边区已颁布了婚姻法,在全地区提倡婚姻自由,婚姻自主。与此同时,封彦贵暗地里又把女儿许配给城壕南塬的张宪芝之子,得了彩礼法币2400元,银洋48块。张金财家得知此事,便向华池县政府告状。
按当时民主政府的政策,娃娃亲、买卖婚姻都属于禁止的封建婚姻,因此华池县司法处判处撤销这两次婚约。
判决后,张金财家不服,封捧儿也舍不得张柏儿。两个青年人仍经常偷偷会面,封捧儿坚决表示要与张柏儿结婚。
对于女儿的选择,母亲很支持,可贪财的父亲却说啥也不同意,又把女儿许配给庆阳玄马湾的地主朱寿昌,得了更多的彩礼,有法币8000元,银元20块,还有4匹布料。
但这个朱寿昌比封捧儿大十几岁,封捧儿死活不同意。恰巧张柏儿来串门,封捧儿和母亲叫他回去赶紧想办法。于是张家便纠集20多名亲友到封家抢亲,并连夜成婚。
封彦贵第二天就把张家告到县里。县司法处认为张金财家抢亲也是搞封建婚姻,判处张金财有期徒刑6个月,并宣布废除张柏儿同封捧儿的婚姻。张柏儿也被关进监狱,封捧儿听候处理。
一对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群众议论纷纷。封捧儿更是心痛欲绝,听人说陇东有个马专员断案明白,封捧儿决定拦路告状。
封捧儿多年担任村里的妇女代表,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她坚定地说:“朱家有钱我不爱,我爱的是张柏儿老实忠厚劳动好,死也要和张柏儿结婚!”
“马青天”巧判疑难案
马锡五在区乡干部和群众中进行细致的调查,并且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于是,他对案件胸有成竹。
农历四月十七,也就是阳历1943年5月20日,华池县悦乐区召开三乡群众大会。马专员端坐在主席台上,身穿粗布衣裳,协助华池县司法处公开审理封捧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