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什么级别_学子

2020-06-07 10:04:39 历史故事 历史大吐槽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什么级别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的是古代学子高中以后的得意情景,由昔日的龌蹉变得意气风发。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时期一种极其重要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让许多寒门子弟有了入仕的机会。对于科举考试的机会,古代学子都是非常珍惜的,尤其对于寒门出身的学子而言,这可能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时期,无数莘莘学子为了一举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读多年。纵观古代学子成名之路,无非就是学子成为秀才,进而成为举人,最后成为进士。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放到今天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学历?

至于古代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什么级别?还要追溯到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为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朝初期,因为士族门阀的衰落,昔日注重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逐渐取缔,取而代之的则是科举制的雏形,也就是以“德”“志”“才”为中心选拔的官员。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进行选拔,共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基本定型,对于文武官员的选拔已经有了基本明确的标准。简而言之,朝廷的官员有能力者居之。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将诗赋添加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唐朝时期,可谓是科举制真正完善的时期,期间,科举制得到一定的发展。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科举考试的细节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出现秀才、举人、进士的说法。

何为秀才、举人、进士?

其实,所谓的秀才、举人、进士只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学历的一种评判标准,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学历。

二、古代的学历之称

因为朝廷对于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重视,也让天下学子欣然向往。渐渐的,科举制度成为所有学子登堂入室的途径,他们渴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让自己名扬天下。

但是,科举考试并非只是一场考试,而是由很多场考试组成的,分别是县试,乡试,会试,殿式。县试是在各县府举行,考取秀才。乡试是在各府州举行,考取举人。会试由礼部举行,每三年举办一次,会试优异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别授予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说,只有在所有科举考试中胜出的学子才有可能获得功名。

由此可见,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只是科举考试不同程度的一种称呼而已,它就像一种学历的名称一样,与我们今天常说的高中,本科,硕士等等大致相同。那么,秀才、举人、进士大约能够代表现在什么样的学历呢?

其实,进行古今对比,很容易发现这两种“学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古今差异

古代所说的秀才,是指通过县试的学子,相比与举人和进士,这个学历是最低的,也被称作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只有通过县试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是秀才,接下来的乡试、会试才有资格参加。

如果放到今天,古代的秀才的学历大约与高中生差不多,最多是一个专科学历。当时的县试对于普天之下的学子而言,也是科举考试中最简单的一项,绝大部分的学子是可以通过这一项考试的。

与秀才相比,举人所代表的学历就相对高出了许多,他是通过县试、乡试的人才能获得的一个称谓,比秀才的含金量高出许多。古代的“乡”绝不是现在的行政单位“乡镇”,而是大于县的省市一级单位。

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乡试的程度就如同现在的985,211大学招生的标准,它代表的是一个优质本科大学的学历。也就是说,通过乡试而获得举人头衔的人,如果到了今天,他们大约就是本科学历,或者是硕士学历。

而古代所谓的“会试”,也就是通过县试和乡试的学子才能参加的考试。通常,这个考试的难度也是所有科举考试中最难的一项,对于众多学子来说也是最难通过的一项。通过会试的举人,被称之为“贡士”,他们也是即将参加殿试的学子,此时此刻,成功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看到了希望。

客观来说,贡士的价值已经是非常高的,它的含金量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博士或者博士后,可以说,贡士已经是当时最高的学历,但与博士学历相比,贡士头衔的获得的难度更大一些。

最后,也到了天下学子最为重要的关头,那便是殿试,与此同时,所有通过会试的贡士会进行殿试,所谓“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选拔自己的官员。这个阶段,皇帝也只是为了验证一下参加殿试之人的真才实学,其次考验一下他们的大局观,最后排出个一二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士”。

其实,殿试相比较于其他考试难度而言是非常小的,但客观来说,殿试的难度又是难以琢磨的。殿试的结果,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此时所考验的不仅仅是学历,更多的则是为人处世的能力。

如果把“进士”当做现代教育之中,它的价值几乎等同于进入中科院的教授。对于才华和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只有符合这两点要求的人才能称得上“进士”。其实,进士和教授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他们也是一种职称,代表着他们已经有了官职。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制度下秀才、举人、进士的称谓都可以在现代教育中找出相对应的级别,但与此同时,又不难发现一点,古代科举制度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今天的各项考试。尽管如此,天下学子仍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希望可以获得登科的机会。

结语:

科举制度不仅给了寒门子弟登堂入室的机会,也让天下学子加入到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所有学子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了榜上有名,光宗耀祖。可在科举制度下,又有多少学子名落孙山?最后也只能含恨而终。

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相比,它有着更高的难度,也有着更大的弊端。它最大的弊端就是每年取仕的人数太少,让很多优秀学子失去了机会。要知道,当时的县试、乡试都是按地区进行考试,考试题目也不尽相同,考试不仅没有明确标准,就连考试结果也是按名次录取。

这样一来,使得很多优秀学子因为地方局限性的原因而导致被扼杀在摇篮之中。长此以往下去,也造成国家优秀人才的部分流失。

对此,你有何不同看法?

参考资料:《旧唐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秀才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