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海战:揍出个“唐蜜”,司马光称赞它——重视国民素质教育_唐蜜
2020-01-18 00:07:39 历史故事 海南助游攻略 °c 繁体
A + A -原标题:白江口海战:揍出个“唐蜜”,司马光称赞它——重视国民素质教育
导读:国民素质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我们知道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他们的国民素质还是很高的,受到了全世界的赞许,无论是文明礼仪还是环保等各方面素质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早在宋朝,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就研究过日本的国民素质,至于结论,我们从他所写的《和君倚日本刀歌》这首诗中可以略知一二。
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卯老。百工五种与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司马光《和君倚日本刀歌》中节选
这首诗中“风俗好”写出了日本完全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工辞藻”写出了日本国民素质谦逊好学的形象,那么他为何会有这种称赞呢?所以本期话题我们谈一谈这场中日历史上第一次交战的白江口海战,战后的日本成为一个“唐蜜”,而它随后表现出的谦逊好学的国民素质才让这位史学家得以称赞,同时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国民素质教育。
司马光
白江口海战的战争背景唐朝建国之初,朝鲜半岛上正在上演“三国演义”,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个国家鼎足而立,其中半岛北面的高句丽势力最强,且与唐朝接壤,与唐朝形成敌对之势,而位于半岛南面的百济和新罗则国小势弱,经常看高句丽和唐朝的眼色行事。
其实唐朝和高句丽的敌对之势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早在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就曾四次征讨过高句丽,在最后一次征讨准备一举成功之时,被山东人王薄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搅了局,随后在遍地的军阀暴乱和农名起义的打击下,隋朝灭亡,高句丽得以幸免。
随后唐朝立国之初,两国关系继续恶化,甚至当时高句丽的权臣渊盖苏文以敌对之势经常带兵扰乱边境,而由于为了应付北方的突厥部落,所以太宗皇帝李世民才无暇顾及,随后在平定突厥之后,李世民才得以腾出手来对付这个“敌人”。
于是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亲率三十万大军,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准备一举击灭高句丽,但是在这次御驾亲征中,由于李世民不幸病逝,所以此次征伐便作罢。
那么,日本是怎么搅上这趟浑水呢?
其实作为朝鲜半岛的东北邻国——日本,一直对近邻虎视眈眈,而与日本最接近的新罗和百济两国,对它是敬畏有加,其中百济是对日本完全臣服,每年朝贡不断,而新罗却是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日本,又取悦唐朝,但是日本却看不惯新罗的这种行为,再加上太宗皇帝攻打高句丽时,百济乘火打劫抢了新罗的十几个城池,于是日本和百济达成“伙伴”关系,决定瓜分新罗,因此也参加入了下面这场讨伐的战争
在公元655年(高宗永徽六年),小弟新罗向唐王朝告状,说高句丽和百济联手争夺了它三十三座城池,于是唐王朝下诏劝和,但是两国却是不听,因此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而白江口海战便是其中一场战争。
战争双方:唐朝、新罗VS高句丽、百济、日本。
白江口交战形势图
白江口海战之前战势如何,唐朝海军的领导人是谁?公元660年(显庆五年),苏定方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成)由海路出发,横渡黄海,顺利拿下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取得立足点。新罗王闻讯即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面对唐军泰山压顶之势,百济的顽抗看起来是非常的微不足道,果然在九月,百济为唐、新联军所灭。
公元661年(龙朔元年),唐高宗遣仁雅相、苏定方率军进攻高句丽。高句丽在与鬼室福信联合抗唐的同时,也遣使于第二年赴倭国求援,倭国遂令百济战场的军队立刻投入战斗。
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倭国将军上毛野稚子等率军二万七千人进攻新罗,使新罗与唐军的联系通道受到威胁。面对百济残军、高句丽军队和倭国军队的三面夹击,唐、新联军受到打击。
面对这种情况,高宗李治想起了一个人,立刻一纸诏书:“着刘仁轨率兵去救”!而当时的刘仁轨已经60岁,在接到诏书后,抚掌大笑道:“天将富贵此翁耳。”之前的他屡遭陷害,如今却把打仗当做富贵之路,但是你肯定不相信,这个老头并无打仗的经历。
在这之前,刘仁轨负责监统水军,不巧出海遇到大风,船翻了,水军死伤无数,于是朝廷立刻逮捕刘仁轨审讯,而和他有私仇的权臣李义府却落井下石,对李治说:“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好在有人出面说情,说海上风暴非人力所及,李治这才下令重新让他带兵出征,而他便是这场白江口海战的唐军领导人。
刘仁轨像
白江口海战正式开战公元663年,在长达400公里的熊津江的一支支流——白江口海面上,刘仁轨率领的唐朝海军与日本倭人对峙着,第一次看到头上梳髻,手持长弓,腰别武士刀的矮个头倭人,身经百战的大唐军并没有多少感慨。于是唐军(170艘战船,士兵13000人)与日本(战船1000余艘,士兵42000人)正式展开激烈的海战。
由于日军的船只普遍小,加上造船技术落后,在性能方面完全属于劣势,所以在进攻中,一些日军试图跳上唐军的战船,他们希望通过白刃战的方式,夺取战船,而上船的日军纷纷亮出利刃,并扑向唐军,但是却被唐军杀的片甲不留,此外刘仁轨知晓“火烧赤壁”之事,于是又命令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而关于这场战役的经过,《旧唐书》是这样简单记载的:
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战争结束,日军400多艘船只沉入海底,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上千日军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于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以唐军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终。
白江口海战
白江口海战竟揍出一个“唐蜜”这场白江口海战是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结局是在唐朝强大的军事铁腕下,百济被灭,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而日本却在吃了败仗后,成为一个超级“唐蜜”。
当时在听到战败后,日本国内一片恐慌,生怕唐军生气,来个“直捣黄龙”,于是便在九州等沿海地段大量筑修山城作为防线。其实倭人们完全多虑了,唐朝对于这个弹丸之地毫无兴趣。
在公元665年(麟德二年),唐朝一个人数多达254人的庞大使节团,来到了九州。尚未举行即位仪式的天智天皇得到这个消息后,惊疑不定,使节团来此,意图为何呢?我们毕竟还是敌人啊。无奈之下,天智天皇采取了“拖”字方法:命人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不能驱赶,也不能进京,而使节团在此逗留了几个月后,便在日本护送代表殷勤的陪同下,回了国。至于真正的目的,史料未曾记载,我想高宗皇帝的目的应该是打探日本的动向,而经历此事之后的日本,对唐朝更加佩服,派遣大量的使者出使唐朝“取经”。
战后朝鲜半岛的疆域
司马光赞叹“唐蜜”的国民素质在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是所有国外使者中最有风度和礼貌的客人,在《旧唐书》中,唐朝人形容日本人“容止温雅”。在日本的官方史书《续日本纪》中写到:派遣遣唐使是当时日本朝廷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每次任命遣唐使都要经过层层选拔,首先是没有任何“劣迹”的官员,其次是学问要好,另外,相貌要仪表堂堂,举止要有风度,此外每次出发前,天皇都要设宴并嘱咐一定不能有失国体,而国体即是他们的国民素质。
从7世纪初到9世纪末,日本先后向唐朝派遣十几次遣唐使团,每次最少三四百人,最多八百多人,遣唐团的就像“取经”一样,从盛唐文化中学习了法律、习俗、建筑、服饰、文学、艺术等,甚至围棋、相扑这些后世日本的技艺强项,而日本近代著名的汉学家内藤湖南评价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所以总体来说,在唐朝,日本一批一批的遣唐者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举止文雅求学若渴,而他们的国民素质也是史料中最优秀的一页。
《续日本纪》
结语:谦逊好学,我们也应该重视国民素质教育其实日本遣唐使所表现出来的素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谦逊好学,为了国家的发展,甚至不惜冒险远渡重洋,所以唐朝人才会如此称赞它。而如今日本优秀的国民素质,我们依旧可以称赞,比如他们的垃圾分类,去过日本的人都会对日本各大城市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感到惊叹,其干净程度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的,其实这并非一日之功,由于长期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日本人才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这才是日本如此干净的根本原因,也是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景,它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每位家长的期盼。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国民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正应该像司马光所说的一样,秉持谦逊好学的态度,向“唐蜜”学习,重视国民的素质教育。
而司马光可能并不知道,就是这个它称赞的国家,千年之后,在中国发起狂飙风暴,横扫大半中国,不但摧毁了他所钟爱的故国山川,也让他诗中所称赞的人变成了可怕的恶魔。
文 | 结
参考资料:《旧唐书》
《白江口之战与战后的唐日关系》——马云超
《中日关系史》——张声振
《遣唐使》——森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