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都在做什么_朱棣
2020-01-18 05:03:14 历史故事 猫不快乐 °c 繁体
A + A -朱元璋在中国皇帝史上,是个颇有话题的皇帝,无论是其出身,还是其经历甚至是建国后的各种制度策略。当然,这样的牛人一般生育能力也比较强,这从他有二十多个儿子上面就看得出来。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最终燕王朱棣成功打败朱允文,接过了大明帝国的权杖。那么,在靖难之中,朱元璋其他的儿子在做点什么呢?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总共26个儿子,除去因为被朱元璋看好其儿子朱允炆而捡了个皇帝干的朱标,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晋王朱棢都和短命的朱标一样,早早去见了老爸。但是其儿子们也已长大成人,承袭了藩王之位。这两个属于比较幸运的,毕竟有人继承了家业。
老八潭王、老九赵王就郁闷了,连个子嗣都没有,而且都是在靖难之前死掉,封地都被朝廷收回去了。其实老八老九倒也不算是最倒霉,毕竟自己还做了几年藩王,小二十六算是朱元璋儿子中最悲剧的,早夭了。老十鲁王朱檀也是死在靖难之前,而且继承王位的儿子年纪尚幼,没有什么存在感,直接忽略掉了。
剩下的藩王我们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情况。
五子周王,朱棣的亲弟弟,第一个被消藩,流放到了彩云之南。
六子楚王,封地在湖北武昌。
七子齐王,被消藩。原来在山东,被建文帝抓到了自己身边——南京关押起来了。
十一子蜀王,封地在四川成都。
十二子湘王,建文帝消藩时,全家自焚。
十三子代王,被消藩。
十四子肃王,封地在甘肃兰州。
十五子辽王,封地在辽东苦寒之地。
十六子庆王,封地在宁夏银川。
十七子宁王,封地在蒙古赤峰。
十八子,封地在云南。被消藩。
这几个儿子,靖难时已经封王,具备了一定实力,但是其中五位被建文帝消藩。
其中还有六位藩王,当时都还在南京,没有封地,也就没什么存在感了。
其实,以上所有拥有军权的藩王之中,实力最强的要数宁王,燕王只能排第二位。当年在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宁王和燕王的实力就不容小觑,这从后来宁王的封地就能看出来,蒙古赤峰。要知道,明王朝是打败蒙古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宁王的封地,恰恰是守护在帝国的北方边境。换一个一般的儿子在这里,分分钟被蒙古人给灭掉了。
在当时建文帝的眼中,最应该被消藩的就是宁王和燕王。但是忌惮于二人背后强大的力量,所以只得从其他藩王开始。
有人说建文帝消藩只是打击有违法犯罪事实的藩王,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作为帝国的皇帝,而且是年纪尚幼根基不稳的皇帝,分封在外的藩王就是最大的威胁。朱元璋一世英名,却给自己最疼爱的孙子留下这样一个摊子,绝对是最大的败笔。他以为都是一家人,但是不曾想到数代以后,血缘关系淡薄,除了还有一个共同的姓氏之外,之间再无他物关联。即使有,也敌不过人心的贪欲。所以,建文帝上来就心急火燎的要消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他选错了帮手,用错了策略。
当他选择消藩的时候,并没有急功近利的一次性将所有的藩王一网打尽,而是罗织他们的罪名,名义上是打击违法乱纪,实质上自然是消除威胁。但是,藩王们也不是傻子,特别是那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过的藩王们,自然知道朱允文打得什么算盘。但是,大家大都忌惮于中央的百万大军,不敢轻举妄动。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是也并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靖难的时候,对于燕王朱棣,他们也并没有给予联系和支持。
同样,对于朱棣,如果没有实力最强大的宁王的支持,也万万不敢以自己区区数万人马就有起兵之举。其实,从事后来看,当时包括卷入到靖难之中的燕王宁王以及支持建文帝的谷王,其余诸王大多是观望。
一边是已经亮出消藩旗帜的建文帝,去帮建文帝于情于理心里上都过不去。别人都要把自己的爵位消掉了,怎么可能兴兵去帮他?再者,建文帝手中雄兵百万,自己手中那点兵力去了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建文帝胜利后,依旧免不了消藩的命运。但是,因为没有参与靖难,或许会被网开一面。
另外一边,则是诸王中实力最强最能打的两个人。燕王和宁王的实力,没有人会比自己这些兄弟们更了解。那就是人形兵器,无论是用兵用策,都高出自己一大截。但问题是,兵力太少,和建文帝比起来更是相形见拙。虽然自己本身很能打,但架不住对方人多势众,押宝在他们身上确实胜率不高。
基于上面的原因,诸王只是观望,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