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_流放
2020-06-12 20:05:55 历史故事 澳古说历史 °c 繁体
A + A -原标题: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俗话说的好,长痛不如短痛。被判斩首者,其最多也就是受几秒钟的痛苦(当然等待死亡也是极其痛苦的,其精神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相对于流放宁古塔,这个痛苦又实在不算什么),一眨眼就过去了。可是对于流放宁古塔而言,他所忍受的痛苦却不是几秒钟的事情,流放宁古塔,也就是意味着终身监禁,若无皇帝的特赦,终身都只能呆在这苦寒之地,运气好的,呆上数年,数十年,可能会因大赦回中原受刑,或者是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运气不好的,那就是是一辈子的事情,得忍受一辈子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因此,对于多数人而言,在明知自己必死的情况下,他们当然愿意接受只是受几秒钟痛苦的斩首,而不愿意去接受要忍受多者一辈子痛苦的流放宁古塔之刑法。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为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和驻地,当时宁古塔是除盛京外,整个东三省的绝对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当然,宁古塔为世人所熟知,并不是因为它在东三省超然的地位,而是因为它的另外一个用处,即流放之地。
宁古塔是清朝用来流放重刑犯的地区,或大谋逆,或大不敬,或死刑犯,可以说只要被流放到宁古塔,回到关内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与死刑无疑。因此,当时若是犯了必死无疑的罪行,但又运气极好,因为大赦,或者其他原因,从而逃过了死罪,那他接下来的多半就会被处以“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回关”的惩罚。
而宁古塔之所以会成为清朝仅次于死刑犯的重刑犯的流放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宁古塔是个苦寒之地。
宁古塔地处黑龙江,其常年都是处于极寒状态,且多数地区都是人迹罕至。如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一书中所言:“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再如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也曾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总之在这里生活,他不但要忍受常年的极寒天气,还要常年辛苦劳作,要想活着就完全得靠自己,自己不劳作,就得饿死,而在这里要想获得劳动成果,其所付出的努力要远比在关内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在这里您需要付出2倍的劳作,才能获得在关内人家用1倍的劳作就能获得的粮食。
此外,流放宁古塔,不但要忍受肉体上的折磨,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折磨。我们都知道,一旦被流放至宁古塔,那基本上就是永世不得回家乡,即使是死亦也不能回乡安葬,因此这个思乡之苦也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更何况古人讲求入土为安,死后不能回家乡安葬,试问有几人能受的了呢?由此,被流放至宁古塔的罪犯,他们在精神上肯定是饱受折磨。
总的说,对于一些必死之人来说,流放至宁古塔的人,他们所受到的折磨远比斩首要来得多,要的痛苦。由此,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些被流放宁古塔的罪犯,宁愿被斩首,也不要去宁古塔,因为这真的是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