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红色名片发展动力更强(长征路·新故事)
2020-06-15 08:34:40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在红安,这个以“红”命名的县城,红色文化的基因是浸入骨子里的。走在红安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便能与革命年代留下的纪念场馆、革命遗址邂逅。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张张黑白图片记载着曾经的峥嵘岁月。曾名黄安的红安县,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
1927年,黄安、麻城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发动黄麻起义,攻打黄安县城,点燃了此地土地革命的火种,逐步形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敌后抗战的重要支撑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当地自1923年党组织建立开始,至1949年全国解放,27年红旗不倒、斗争不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这里踏上了长征征程。
红安之红,是英雄用鲜血染红的。先后有14万优秀的红安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每4个红安人中就有一个是烈士后代。这里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红安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如今,遍布县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散发着革命荣光的“红色名片”,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红色是红安的底色,我们要以红为魂,做好红色文化产业,将传统革命教育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介绍,近年来,红安县坚持“以红为魂,红绿相融,城景一体,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以红色旅游为主体的旅游经济已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余学武介绍,红安红色文化资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全县有163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包括七里坪镇长胜街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40个点;二是产生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民舞、民间曲艺、民间艺术、民间戏剧、民间文学等革命文化资源,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200多首民歌民谣,《红军哥哥回来了》等20多首民间器乐等。
红安多年来持续修缮革命历史遗址,使之成为红色文化旅游的圣地。集中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七里坪工会、合作饭堂、苏维埃银行等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胜街,去年登记的参观游客50多万人次。近600米的老街上,砖石结构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经过政府的修缮,越来越多的居民做起了红色旅游的生意。
“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店子一年能挣2万块钱。”75岁的余崇信和老伴一起,守着一家代卖红色文化产品的店铺,日子过得轻松而舒心。
“以影视为表,以产业为里,以文化为魂。”红安推进革命文化资源与影视产业融合发展,以红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风格为蓝本,投资3800多万元建起占地46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影视城。《铁血红安》《生死血符》《战将》《最后的国门》……影视城2013年5月建成以来,成为战争电影的热门拍摄地,目前已有十余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红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红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5年来,该县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红色经典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旅游强县”等称号,擦亮了一块块旅游业金字招牌。
据红安县旅游部门统计,2015年红安接待游客43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8亿元。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0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