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费吹灰之力的重要战役_历史
2020-07-04 13:41:54 历史战争 制釣 °c 繁体
A + A -高昌是一个古地名,具体的位置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这是一个地处西域的汉族地方政权。为什么高昌最后会和兵戎相见?为什么一个只有三万人口的高昌小国,唐朝会如此重视,竟然发兵二十万去攻打?而这场远征,最后的结果让人倍感意外,但为唐朝西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时期的高昌国,国王叫麹文泰。麹文泰开始跟中原的唐朝中央政府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贞观四年,麹文泰还偕同夫人一起去了长安。唐太宗高规格地接待了麹文泰,册封了他的夫人为公主。从那以后,双方的关系迅速进入蜜月期,西域所有的动静,麴文泰都及时地向唐朝汇报。
但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在西域的上空扩散,谁也想不到,这会影响到高昌与唐朝的关系。那是什么呢?问题出在西突厥身上。
西突厥首领统叶护病逝后,他的继承人彼此不服气,终于分成两派展开战争。这战争一打就是经年累岁,从贞观二年打到贞观六年。所有的西域各国也不能幸免,他们必须面对西突厥内部的两派做出选择,当然更多的是无法选择,哪一派控制了自己就只能跟着哪一派走。
西突厥的两派,同时都在争取唐朝的支持。到了贞观十二年,唐朝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发生了。唐太宗支持的那一派西突厥,势力越来越小,唐太宗不支持的那一派,反倒越来越强大,其领袖欲谷设不仅击败了对手,而且大有统一整个西域之势。欲谷设一派在势力大增的同时,逐渐与唐朝发生严重摩擦。毕竟此前唐朝支持的是自己的对手。欲谷设控制了高昌,并联合高昌一起攻打焉耆。焉耆位于天山南部,跟高昌只隔了一道天山。与此同时,欲谷设阻断了西域与唐朝的往来,这就是所谓的阻断贡道。一些中原人过去逃亡西域,现在他们想返回都不允许。攻打焉耆这件事,对唐朝震动很大,因为焉耆和高昌都是唐朝的附属国,唐太宗派使者前往调节,要求高昌把焉耆的人放回去。
但是高昌不同意,因为高昌受控于西突厥欲谷设。欲谷设派了一个手下在高昌就近监督,叫阿史那矩。他名义上是高昌的一位将军,实际就是代表欲谷设控制高昌。唐朝看来也了解情况,唐太宗就点名要阿史那矩到长安来。高昌当然无能为力,只好派个使者到长安来解释。
双方使者的往来,其实就是沟通双方的立场,了解彼此的底细。唐朝的使者到达高昌,麹文泰的立场很强硬。使者问他为什么攻打焉耆,麹文泰的回答是:“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这个回答的意思是谁也管不着谁。这显然是没有把唐太宗的中央政权放在眼里。
高昌王麹文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量,敢于对抗天可汗唐太宗呢?
麹文泰曾经对他的亲信说,他到过,也到过唐朝,他一直认为隋朝比唐朝强大,而强大的隋朝也没有力量出兵西域;唐朝即使出兵,也不会太多,因为发兵多则军需供应会很困难;如果发兵三万人以下,力量不足以打败高昌;唐兵要过莫贺延碛(著名的戈壁滩),会让唐军疲惫不堪,高昌以逸待劳。当然,对于麹文泰而言,他还有一个重要的靠山,西突厥的欲谷设驻扎在可汗浮图城(唐朝的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与高昌互为犄角。西突厥才是高昌最重要的砝码,是高昌抵抗唐朝中央的决定性力量。
与此同时,唐太宗的朝廷呢?唐朝应该怎么办?
一切和平的努力都失败了,唐太宗面临是否战争的考虑。
唐朝内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主战派认为,唐朝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西域的问题不能再任其发展下去,从长远的战略考虑,出兵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另一派反对用兵西域,他们的观点是长途出兵,负担太重,为西域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不值得。后一种观点的主张者没有留下清楚的记录,但是从观点上看,符合魏徵的一贯思想。
那么远征军队,是出还是不出?不出,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后果严重。出,麹文泰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劳师远征,困难重重。自然环境恶劣,军队供给艰难。出兵少了,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出兵多了,国家财政负担更重。
是继续忍让还是迎接挑战?唐太宗决定坚决迎战。
这场战争的关键,不是唐朝讨伐不臣,如果仅仅是高昌,那就太简单了。关键是高昌后面的西突厥,唐朝必须认真考虑的是能否坚决与西突厥开战。如果迎战,就必须做好西突厥参战的准备。西突厥的欲谷设刚刚取得连续胜利,西域的多数国家都被他征服。唐朝平定高昌,要做的最大准备就是全面与它开战。不论是从总体战略,还是从国际政治出发,都要考虑这一点。不战则已,战则必须保证完胜。对于高昌背后的西突厥,尤其不能心存侥幸。
唐朝出兵了。唐太宗发布的《讨麹文泰诏》,全篇都是历数麹文泰的罪行,提到西突厥也仅仅是说,麹文泰挑拨了西突厥的内战,结论还是要惩罚麹文泰。这表明,讨伐麹文泰是中国的内政,是对丧失臣节的麹文泰的讨伐,不是对外战争。言外之意,是不希望外人插手。
但是,如果外人插手,唐朝害怕吗?当然不怕。唐太宗做了打大仗的准备。
吏部尚书为行军大总管,牛进达、薛万均等为副大总管,还有总管多名。参战的军队除了府兵外,还有多民族的兵种参战,有打先锋的薛延陀军队,还有阿史那社尔率领的突厥兵以及契苾何力统率的铁勒兵。不一而足。唐朝到底出兵多少人?根据《旧唐书·高昌传》的记载,总数大约有二十万。
高昌有多少人口呢?三万七千七百三十八人。这显然不是唐军的主攻目标,唐军的庞大军队是给西突厥欲谷设准备的。结果呢?欲谷设侦察到了唐军的力量,也知道了唐太宗的决心。最后在唐军到达之前,欲谷设提前跑了,一口气向西跑了一千里。西突厥驻扎在可汗浮图城的将军投降。麹文泰听说唐朝大军已经越过大戈壁出现在伊吾,紧张万分,一口气没上来,死了。
老国王去世了,新国王麹智盛给侯君集送来信件,说得罪上国的是先王,现在已经遭受惩罚去世了,我是新国王,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请可怜可怜我。侯君集回信:只要投降,一切好说。但是,麹智盛不想就这么投降,于是侯君集展开进攻。在侯君集的大军中,专门有一批能工巧匠,他们先到达哈密,用天山上的树木作材料,制作了很多攻城器械,现在终于用上了。麹智盛没有还手之力,只好投降。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意味深长,表面看起来十分荒诞,唐王朝不远万里浩浩荡荡的出兵,竟以这样轻轻松松地取得胜利,这不是有一点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觉吗?实际上,这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老原理在发挥作用。这几乎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的最大胜利。从而以后,唐朝在西域拥有的决定性的地位,为国际之间展开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