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战争> - 正文

揭秘金国抗蒙将领郭虾蟆:城破时竟焚城殉节_金国

2020-07-06 20:08:58 历史战争 伯氣 °c 繁体
A +  A -

随着金国的灭亡,一代猛将郭虾蟆和其家眷、兵士的遗骨随着熊熊战火自此就埋在了会州古城,任由岁月的风雨侵蚀、湮灭,至今已有七百七十多年。然而,不灭的却是郭虾蟆奋勇抗敌、顽守孤城的英雄气概和其宁死不屈、忠君爱国的古代大丈夫英雄气节。

1、会州古城几多变迁

据《会宁县志》和相关史料记载:“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东跨泾源,南蔽秦陇,西障金城,北控羌戎,古为用武之地,历史之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公元前112年,西巡到此,设置祖厉县。至西魏后,“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唐时,会宁曾以丰衣足食而被誉“天下富庶无如陇右”,并两度成为丝绸主路上的重镇。北元符二年(1099年),宋将苗履在今靖远县城筑“会州城”,又往西南百里筑会州新寨,名“会川城”。金代贞祜初年,迁会州州治于此,并治周廓保川县,为区别于原宋会州,故称新会州,属临洮路,辖有保川县(州治)、平西寨。宋金时期,会州城更是西夏南侵今陇西、定西、临洮的必经孔道,因此后来也成为北宋、、蒙古、金和西夏争相控制的战略要地。南宋末年,为西夏所占。金宣宗时,西夏占领会州全境。直至金将郭虾蟆从西夏人手中夺回会州城,遂把会州治所从靖远迁到会川城,取名“新会州”。金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金亡后,金将郭虾蟆守此孤城抗蒙古军三年,城破死节于此,此后毁弃。蒙古建立后,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元顺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州一带地震严重,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郭城驿,为纪念金将郭虾蟆忠烈殉国,称其城为“郭虾蟆城”。解放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1976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郭虾蟆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忠君孤守英雄焚城殉节

据《金史·郭虾蟆传》和《靖远史话》等史书和资料记载,金天兴三年(1234年)春天,金朝为蒙古汗国所灭后,金西部府州无不归降蒙古,惟独郭虾蟆仍坚守会州孤城,誓死不降。南宋端平三年、蒙古汗八年(1236年)十月,蒙古大军并力攻城,郭虾蟆自度城不能保,仍决一死战,遂集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抵抗蒙古军;宰杀马牛羊等,慰劳将士;又自焚庐舍积聚,不留下任何有用之物,以示拼死抵抗的决心。

郭虾蟆率众将士每日与蒙古兵血战,士卒伤亡惨重,终因寡不敌众,会州城失陷。在蒙古军攻破城池之际,郭虾蟆命令在州廨积薪,集家眷大小人口及城中将士妻室子女于一室,闭门焚之。然后又率兵继续鏖战,并独自在大草堆上,以门扉掩护,发二三百箭射敌,箭无不中,矢尽,投弓剑于火中,纵身跳入火海自焚,壮烈殉节。城中将士无一人肯降,尽皆赴难。虾蟆殉难时,年仅四十五岁。

郭虾蟆的忠义、惨烈壮举,连战胜方元军也为之感慨动容。据《元史·按竺迩传》记载,元按竺迩围会州,郭虾蟆因粮尽欲弃会州,突围时为按竺迩所败。后攻破城池,入城巷战,死伤甚众。郭虾蟆“手剑驱其妻子于一室,焚之,己(随后)亦自投火中。有女奴自火中抱一小儿出,泣授人曰:‘将军尽忠,忍使绝嗣,此其儿也,幸哀而收之。’言毕,复赴火死。按竺迩闻之恻然,命保其孤,遂定四州。”可证郭虾蟆之子为元将按竺迩所抚养。按竺迩为元,战功卓著,列土封王,抚孤成立当无问题。但其子是否承其父业,再立功边疆,名垂青史,已成了千古之谜

3、天灾人祸古城残败不堪

郭虾蟆城遗址位于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新堡子村西,关川河与祖厉河交汇处下游2公里处的古城社,西临祖厉河。怀着对英雄壮举的无限感慨和敬仰之情,记者日前再次踏访这里,进一步了解那一段悲壮、凄惨、无情的战争岁月。然而,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已让这座古城残败不堪。

顺着新堡子村西面一条农田的土路一直西行,不久便可以看见一座土夯的高台自南向北地横亘在眼前,这便是郭虾蟆古城遗址。在靠东、靠北的城墙之上,间或矗立着已经被风化成“秃顶”的烽火台,城墙也已显得“胖瘦”不一,高低不平。城墙下,满眼是翠绿的庄稼。临近古城的东南侧,还能看见几处砖瓦结构的民居,袅袅炊烟中,时不时有狗吠声起声落。沿着城墙上崎岖的小道,记者走上了古城北边的最高一处烽台上,只见偌大的古城尽收眼下,但可惜的是,古城的西部已被祖厉河水常年冲刷损毁,近半已荡然无存。而其周围的三道沟堑和护城河,已去其二,剩下的一道已被当地农户种上庄稼,长势喜人。在古城南部,尚有一处瓮城清晰可辨。而毗邻瓮城的,则是一处具有现代特色的养殖场。场中和邻近农户家中的动物气味也不时扑鼻而来。漫步城中,外界景象一下被断绝,呈现在眼前的只有一片荒草和到处坑洼的世界

4、拉灰肥田古城惨遭破坏

据白银市博物馆杜永强老师介绍,郭虾蟆城平面呈长方形,由两道城墙、一道羊马墙、三条壕堑及南、北门并瓮城组成,城墙系黄土夯筑。内城南北门之间相距443米,墙基宽10米,顶部宽3米,城墙残高8-10米;城角筑有角墩,瓮城四角略呈圆形,南瓮城朝东开门,北瓮城朝西开门;东面城墙有马面6个,其间距40米至50米;南北城墙残留马面2-3个,其间距35米至37米。外城城墙残高5-9米,并在内侧筑有马面状凸出和内城城墙马面相错;内外二道城墙之间相距10-12米。羊马墙残高1米。城墙外有三条城壕,每条城壕底部均宽15米,壕之间距由内向外依次为26米、45米。由于历史、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以及被多次盗挖,古城保护工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有所实质性进展,但城内建筑和文物基本荡然无存。

杜永强说,由于当年郭虾蟆的一把焚城大火,几近将这座古城尽毁。大火燃烧过后所形成的建筑、尸体灰烬,厚厚地堆积了起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有很厚一层。当时人们争相用车到城里取灰,以沃农田,因此也对残留在城内的文物破坏很大。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列为省级保护区后才被彻底禁止。

5、抢救保护出土珍贵文物

据介绍,鉴于郭虾蟆城遗址被祖厉河水不断冲刷塌毁的现状,1982年8月21日至9月20日,原定西地区文化局曾组织人员对城址进行过局部的试掘,当时在城址的西北角布探方4个,探沟3条,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出土并采集了部分遗物。今会宁县仅存有耀州窑内刻菊花纹青瓷碗一个,其余出土文物及采集品现均保存于定西市。

据定西地区撰写的《金代会州城遗址试掘简报》披露,当时发掘曾发现了瓦当、陶器、瓷器、陶塑人像、钱币等一批极有价值的文物,特别是城内暴露和发掘出的大量木炭、草木灰、木头余烬、烧焦的人畜骨骼,陶瓷器残片及南北二门间发掘出土的门楼建筑构件等,充分印证了《金史·郭虾蟆传》记载的真实性。工作者当时还从当地农民手中征集到了叶形铜镜、瓷扁壶、玉壶春瓶、三彩彝、瓷马等多件文物。在所有出土和征集的文物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却是陶童玩具和胭脂盒。陶童为模制童男形象,衣衫右衽,头饰两发辫,左手捧桃,右手平置膝部,呈盘膝坐状,红陶,内空,中有小丸,摇动时可发出声响。胭脂盒为白瓷釉,饰圈足。

虽然离1982的抢救性挖掘工作已经30年过去了,但记者至今漫步于这座城中,脚下的土地上残瓷断瓦仍随处可见。随手拿起一片残碗,目视前方,伴随着丝丝凉风掠过,你彷佛又感受到了七百多年前郭虾蟆率领守城将士那列阵饮酒、摔碎酒碗的血性场景,以及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誓与会州共存亡的决心。

6、加强保护积极争取“国保”

郭虾蟆城不仅是金王朝最后灭亡的一座城池,更标志着金王朝在历史上的彻底结束。它的存在,不仅对研究宋、金和西夏的边境史、边贸史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对丰富地方旅游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祖厉河的常年冲刷,已使城西部大半被毁,并已形成了高约20米的断崖。为了保护古城,2003年-2004年,经会宁县文化文物出版局争取,甘肃省文物局投入文物保护经费约60万元,实施了郭蛤蟆城护岸工程,在郭虾蟆城西部临祖厉河处修筑了一条长293米,高11.8米的护岸,使古城得到较好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处古城遗址及所属文物,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会宁县文化局也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并与当地村民签订了文物保护协议书,形成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进行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但由于受编制、资金和人员限制,再加上部分临护人员害怕得罪当地村民不敢举报,致使古城保护工作不容乐观,盗挖现象仍时有发生。甚至在2008年10月,还有村民在郭虾蟆城遗址保护范围内以推土机平田整地。

白银市博物馆杜永强介绍,郭虾蟆城遗址的存在,其历史意义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文物价值。当地文化部门已经就郭虾蟆城遗址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尚未批复下来。此外,由于是露天文化遗址,城址距离县城远达70公里左右,因此保护工作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古城,他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优化道路建设,并尽快在郭城成立副科级建制的“郭虾蟆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专门机构,负责城址日常的保护、管理、使用和研究工作,逐步完善城址内展示设施,建立相应的展览馆,使古城保护和开发工作走向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金国

精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