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员进京后 为什么会选择寓庙而居
2020-07-20 19:38:09 历史战争 模亭 °c 繁体
A + A -对官员进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随心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翻阅有关清朝的历史资料,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地方大员,进京后都会住在寺庙里。
外放的官员,或等候面圣,或到有司衙门述职,或等候调用交接等等,经常需要进京城,而且需要在京城小住。出门在外,先住店后吃饭。安顿下来才能把事办。所以,选择下榻之处,是这些大员进京后的第一选项。
照实说,寺庙是佛门不俟自身净地,不该接纳世间名利之客。可是封疆大吏们进京后都寓庙而居,实在令人有些费解,追根溯源,这还要从初年说起。
顺治三年(1647)上谕: 当防备各地来京官员,由五城御使督令司、坊官员时加访缉 。于是,外地来京的官员也就不敢下榻在京城任职的同乡、亲友、故旧的私人宅邸,以防御使以 钻营嘱托,交通贿赂 的罪名令兵马司指挥等官员暗中进行缉访,找出些蛛丝马迹来 闻风参奏 。若被人参上一本,不仅自身受累,还会连累朋友跟着吃挂落。
私人宅邸不行,住 逆旅之宅 总该是名正言顺吧。可是朝廷又有立法,禁止二品以上大员出入茶楼、酒肆、戏园等场所,就算是违制,轻者降工资扣资金,重者降职降级。虽说旅馆客栈不属于娱乐场所,可旅馆客栈却喜欢开在这些娱乐场所附近,生态链啊!的旅馆搞的多元化经营,除了具有茶楼、酒肆的功能外,一些大的旅馆自己就有这些娱乐场所,甚至还有妓院,而且还经营富商家举办堂会、请名角唱戏等服务项目。封疆大吏们要是住在旅馆里,难免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再让 御使 们钻了空子,那就是有口难辩。所以旅馆客栈是坚决不能住的。
不住旅馆,住会馆吧,招惹的是非就更多了。会馆类似于各地的驻京办事处,按理说,来京的地方官员是可以暂住的。但是在这些地方,人员比较杂乱,是应试的举人和进京的商人云集之所。官员住进去会和这些人有同省乡情,彼此难免有些旧谊,容易被怀疑成是在和商人进行勾结,或者是在为考生走后门,说不定其他官员看到就会参一本给皇上。弄不好就落个 聚乡党讽议朝政,通商贾为官谋利 的罪名。再者,中国自古就有 富贵不压乡党 之说,封疆大吏住进会馆后,要求安排工作的,请求救济照顾的、请托承揽项目的,接蹱而来,实不堪扰。要是临行时,会所负责人拿出 赞助单子 来送行,看在乡情面子上,又不得不破费一笔,钱花多了、少了都会有损官声。所以封疆大吏们进京后还是不住会馆为妙。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封疆大吏们有的是银子,既然进京不便入住熟人家、旅馆、会馆、干脆在京城安个家,进京时,住在自己家中,一切麻烦就可以避免了。实际上封疆大吏一旦在京城起屋建宅,将是的下下之策。在清朝,如果你不是京官出身,是不允许在京城拥有私宅的。就算是封疆大吏没有圣上的旨意,也不能擅自进京。顺治年间就规定:五城兵马司有个职能,就是查访外地官员在京城是否购地置业。所以这些外官,即便再有钱,也不敢在京城买房子买地开买卖。
从的角度说,外省的封疆大吏,在京起第建邸,难免有窥测朝廷之嫌,虽然不能说是有,但也算是其志不在封疆。
从御使的角度来说,督抚大员们建邸京师,其意必在 钻营嘱托,交通贿赂 。而御使、科道、内阁中书等皆能左右京中 清议 (舆论),以致影响皇帝的视线。
从乡情、私谊角度来说,外官开第京师,无疑是建了 第二会馆 (私人会所),各色人等,出入来往,难承其扰。
总之,封疆大吏们不会在京城安 家 给自己找麻烦。可是朝廷又不设招待所,督抚们进京总得有个住的地方吧。
你看看,这样一数,官儿越大反而越没地方住了。这样一来,为了避嫌又能清静,最好的选择就是寺庙了。读书、品茶、参禅、静心。既没人惹你,皇帝知道了也许还会夸你爱学习有境界。
那时京师有 寺庙甲天下 之称,仅佛寺就有一千多所。大的寺庙不但建筑规模壮丽、而且寺内环境舒适,翠柏修竹,劲松古梅,交映成趣,诚有闹市园林之雅。客房之中宽敞别致,窗明几净,可谓士人之居。斋堂素餐,清淡可口。于是封疆大吏们,进京之后纷纷择庙而居。下榻寺庙,既可免私邸之应酬,亦无旅馆之喧扰,又能离会馆之是非,还可除安家之麻烦,?
况且寺庙乃佛门之地、不拒众生,是开放之所,人人皆可以进庙烧香礼佛。封疆大吏们来往于寺庙之中,表示自己坦坦荡荡,不谋私、不钻营、不嘱托、不贿赂。寺庙里没有那么多世俗的东西,而且也比较清静,所以通常情况下官员进了京城之后,都会住进寺庙里。而且寺庙方面也是非常乐意这些官员们住进来的。一方面这些官员能够帮助寺庙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官员的打赏要比一般香客多的多,所以寺庙是不会拒绝的。
下榻佛前,庙高而栖,可谓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