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战史中英帕尔笑柄:进攻印度英帕尔饿死过半_英帕尔
2020-06-04 20:07:46 历史战争 究篩 °c 繁体
A + A -1944年印缅的英帕尔地区爆发了一场缅甸战役有史以来日军失败最为惨烈的一次。这次战役出了一个日本军官名人==牟田口廉也。这场战役直到现在还被日本的广播协会定为最不负责的战役。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编纂的《缅甸作战》一书,称它是驻缅日军“进行的一场无谋的作战”。
现在先来介绍一下印缅边境的情况
印缅国境的面貌
地处喜马拉雅山脊的印缅国境地带,是举世闻名的。此地山脉幅员达数百公里,高峰耸立,有的高达海拔一万英尺。而且穿越这些之前,在缅甸境内还有着两大障碍。其一是河面宽达一千公尺的亲敦江;另一个是海拔二千五百英尺、幅员有五十公里的明京山脉,这一带是一片林海、土人罕至的瘴疠之地。行军道路只有二至三条,其中距离最短的主要行军道路是曼德勒——瑞波——达木——英帕尔——科希马——迪马普尔道路,这条道路也大部分是险峻的羊肠小路,以曼德勒为起点长达1200余公里。而且这一不毛地带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区,每年6-9月季节风期,连天豪雨不断。在这个季节里,天地为之一变,所有河流、溪谷,泛滥奔流,大树漂浮,道路坍坏,交通完全断绝。
在来介绍一下英帕尔的环境。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姑且不提美国的航空联队将来对英印联军的支持。就美国给国军准备的援助物资在加德满都都堆积如山。所以在后勤上英印联军就占有天时地利、那么就是这个远离日军的英帕尔为何会叫日本动用全身的去拿下他呢。下面我来分析
-。英帕尔战役之前英国跟日军打过几次。输的多,士气上占优,另一方面,印度此时处于几乎毫无防御的状态。日本军队以迅猛之势控制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蜂拥来到印缅国境,甚至将要席卷印度洋。在日军这种威势之下,印度官民大为不安,一时陷于混乱。从缅甸方面赤手空拳溃退下来的几十万英、印、中军队和难民涌入印度,更增加了混乱和不安。
二;由于钦德拉·鲍斯在新加坡出面指挥独立运动,使印度局势随之发生了激烈变化。独立斗争席卷印度。印度国大党8月8、9日在孟买召开大会,通过“要求英国撤出印度的决议”,全面展开了不服从运动。片面上给日本打了强心剂
三。太平洋战场上接连拿下了好多岛屿。日本海军又在太平洋战场的失败。迫切希望一次进攻先发制人
四。国民党5万驻印新军加上昆明的13个师。紧迫感使得日本感觉美中英会在不久的将来打通缅甸战场
五,最关键的人物出现了。牟田口。卢沟桥战役的发起者。当时是个大佐。现在是日本15军的司令。下辖3个师团。他曾经当过日本唯一一个菊花师的师团长(18师团)据说这18师团很有可能是日本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个师团。就是在他的极力鼓动下。日军大本营才推出了这个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下面来谈谈这个作战计划
在日本大本营的作战序号中,英帕尔战役被命名为“乌”号作战。积极主张发动这次战役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是日本陆军中著名的少壮派将领。侵缅初期,此人任日第18师团师团长,后因作战有功,接替饭田祥二郎中将升任日第15军军司令官。接任以来,他极力主张进攻英帕尔,占领东印度的阿萨姆地区,认为用大约3个师团的兵力以及足够3个星期食用的粮食轻装奇袭,可在短期内攻占英帕尔。日军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和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考虑到后勤方面的问题,起初不大同意这一冒险计划,但是,他们架不住年田口及其手下一批悍将的苦劝,答应由南方军总司令部积极向东京大本营报请批准。 牟田口司令官一有机会就积极主张他的进攻作战思想。他的这种积极主张引起了缅甸方面军司令部和南方军司令部的关心,并引起了大本营的注意。于是又唤起了进攻印度东部的潜在的心愿。1943年底,寺内大将派其副总参谋长绫部中将赴东京,提出了驻缅日军实施英帕尔作战的意见,请大本营作出决断。鉴于整个太平洋战局对日本愈来愈不利,大本营就英帕尔战役感到疑虑的以下5个问题,征求了绫部的意见:
1.必须慎重考虑防备英印军在孟加拉湾方面和缅甸南
部沿海一带的登陆作战,如果在实施“乌”号作战当中出现
这种情况,能否采取相应的对策?
2.由于攻占了英帕尔平原,结果是否还需要增加兵力?
是否会给防卫缅甸带来不利的后果?
3.我空军兵力处于极端劣势,对完成地面作战有无
妨碍?
4.补给能否跟得上?
5.第15军的作战设想是否坚实可靠?
1944年1月17日,绫部中将带着大本营的批准文件抵达仰光,并向缅甸方面军各高级将领作了传达。至此,“从昭和17年(1942年)夏季以来,多次议论过的印度进攻作战,大本营终于做出了决断”。
日军对印度的进攻为什么首先选择英帕尔呢?这是由英帕尔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英帕尔是东印度的主要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自英军被赶出缅甸后的两年中,这里已建成一个巨大的基地。总有一天,盟军将由此基地展开反攻。平原上,遍布着大型巴沙营房(由竹子和芦苇编成的营棚)、医院、军械仓库、弹药库、工场以及军事基地所需要的各种大型设施,的沥青公路从基地中间穿过。此外,从1942年起就开始从原始丛林中辟建一条宽阔的汽车公路,把英帕尔和转运军需物资的重要铁路终点站迪马普尔连接了起来。“在英帕尔,一切井井有条,组织得相当完善,具有供未来反攻部队使用的基地所应具有的各种条件。”蒙巴顿来东南亚战区上任后,曾视察过这里并得到了这样的印象。 摧毁敌军的反攻根据地才能完成防御任务的问题,至于第15军远途进攻阿萨姆邦的设想被置于题外,在此没有研究。讨论的结论认为,为了完成缅甸中、北部的防御任务,有必要乘敌人反攻准备尚未完成之际,急袭并催毁其反攻根据地英帕尔,然后把防线推进到英帕尔以西印缅国境的险峻山区。有一个前提是,怒江及富昆方面的局势在本战役期间需要设法保持不变。第15军进攻阿萨姆的设想自然被搁置起来,但这种思想还深深潜伏在第15军司令部指挥人员的脑际,在其作战设想上也有了微妙的反映。至于如何解决补给困难这个重大问题,却做为悬案被遗留下来。为了完成这一战役,估计需要150个汽车中队、60个驮马辎重中队,以及强有力的野战筑路队,据此向方面军提出了申请。南方军总司令官派稻田副总参谋长赴大本营,陈述英帕尔战役的必要性,同时向大本营申请酌量增强这次战役所需的部队,即第15、第54师团、独立混成第24旅团、及兵站各部队和增拨所需军需品(即四个师团的弹药量、汽车零件一千台份及其他)。1944年1月17日,绫部中将带着大本营的批准文件抵达仰光,并向缅甸方面军各高级将领作了传达。至此,“从昭和17年(1942年)夏季以来,多次议论过的印度进攻作战,大本营终于做出了决断”。
当3月8日牟田口中将的先头部队渡过亲敦江向英帕尔打来时,蒙巴顿还正在医院住院。原来在几天以前,蒙巴顿访问的前线指挥部时自己驾驶吉普车在一条林间小道行驶。不巧,汽车的前轮压住了一根毛竹,驶过以后,竹子反弹起来,扎进了他的左眼。蒙巴顿事后说:“当时我不敢相我的眼球是否依然在眼眶里。证实这一点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我发觉它仍然在那里,并为此松了一口气,但紧接着我发现自己的左眼完全瞎了。我紧急包扎一下以后,又继续朝前开。”后来,蒙巴顿被送往利多的陆军医院,幸亏那里有一位美国的眼科专家沙伊上校。他经过诊断后说,蒙巴顿的左眼严重内出血,但只要不过分劳累,很快就会好的。蒙巴顿双眼都扎上绷带休息了5天,但是,来自英帕尔的消息使他。他不顾医生的劝阻,自己离开医院,飞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挥部。他知道这样做左眼将有失明的危险,但是,哪怕肯定会瞎,他也要去前线部署作战。
斯利姆中将见蒙巴顿眼缠着绷带被人牵引着走进自己的指挥部,感动得不禁紧紧地拥抱住他,然后,立即向他汇报了当前的战事情况。蒙巴顿此时不能看也不能写,但思路仍十分清晰、敏锐。听了斯利姆的汇报,他思考良久定下了决心:把在亲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因为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会使日军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勤基地,敌人不仅要被迫背靠着宽阔的亲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己方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包围的一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阻止日军获得补给品。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据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称:“这一决策正中日军要害,而牟田口中将恰恰没有看出这一点。”
蒙巴顿定下决策后,便离开卡米拉返回德里,去制订和协调从若开地区调动部队增援英帕尔的计划了。
担任主攻英帕尔任务的是日第15军的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师团长分别是柳田中将和山内中将。
日第33师团渡过亲敦江后,师团主力分为左右翼两个突击队。为夹击歼灭铁定、通赞地区的英印第17师,两个突击队在3月15日到18日之间分别进到通赞东侧及辛格尔地区,这时,拥有汽车千余辆的英印第17师,正遵照后撤的命令,行进在通赞南北一带上的和曼尼普尔河的深山峡谷之间,被日军追咬住。牟田口中将接到这一情况的报告后,大为欣快。然而,万没料到,他的部下们这时错误造出:其中之一是,当该师团右翼突击队插进英印第17师的心脏部位的一个要害地点吐特姆(通赞东北侧)后,发生了错觉,以为对方已向北面逃走,便放弃了吐特姆这个要害而向东侧的山谷集结。及至发觉错误,为时已晚,该地又被英印部队重新占领了;另一错误是,左翼突击队在与对手激战时向师团部发电称:“销毁了密码本、处理好了军旗,以全部牺牲的决心进行战斗。”柳田师团长误以为他们要,于是命令他们暂时撤退以保存力量,因而等于给英印第17师开放了退路,使其带着数百门汽车牵引的大炮向英帕尔方向撤去。尤其是柳田师团长考虑补给上的问题,没有立即向英帕尔方向紧追逃敌,并且公然向牟田口提出部队“以立即停止‘乌’号作战,转入防御态势为宜”的建议,气得牟田口不久便撤掉了他的职务,由以骁勇闻名的田中信男少将接替师团长职务。
田中信男受命后,立即在英帕尔以南地区展开积极攻势作战,很快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虽然许多联队长、大队长在战斗中相继战死,师团的战斗力已大为下降,但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
从北路进攻英帕尔的日第15师团,奉牟田口军司令官的命令,各个联队一律轻装,“像一团烈火似地穿过群山前进”。他们以惊人的速度穿过丛林,越过河道,在夺取了英帕尔东北方向的乌科鲁尔以后,于4月8日占领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秘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
面对日军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夹击之势,斯利姆中将急电蒙巴顿调更多的部队前来增援。 且说牟田口中将的两个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5月上旬,牟田口决定主攻方向完全集中在第33师团一个方面。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的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日军在这个方向的主要对手是英印第20师和第17师。
进攻刚开始,日军就派出重兵向北穿插,占领了一个坐落于伊里尔峡谷和英帕尔—科希马公路之间丛林密布的突出山头。英印第5师赶紧前来助战。一场从4月中旬延续到5月初的激烈战斗,就是在这座具有威胁性的突出阵地上进行的。最后,日军在这座可借以监视整个英帕尔平原的突出山头的南端被击退了。
雨季到来了,飘泼似的阵雨越下越猛,也越来越频繁,地面逐渐变得泥滑难行。由于日军几乎没有空投力量,只得靠丛林中的小道进行陆路运送补给,在盟军空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能从缅甸后方运到前线的物资微乎其微,日军官兵仅以在当地抢夺来的一些稻谷充饥,而在居民稀少的地区则只能靠野菜和逮住的野兽填一下肚皮。况且为避免盟军飞机轰炸扫射,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不仅不能举炊,甚至也不敢晾晒一下衣物。看来,蒙巴顿关于雨季作战有利于盟军的观点得到了证实。蒙巴顿认为,除非日军能在最后的全面出击中,否则,雨季的阵阵雷鸣就预告了对方的失败。在他看来,这场挫败了敌人企图的大规模消耗战,已接近尾声。在每条可能前进的道路上,日军都被挡住了。他的司令部开始制定自己的进攻计划,不但打算解除英帕尔之围,而且还准备全歼牟田口中将的日本第15军。
英印军队在英帕尔方面还处于守势,但蒙巴顿和斯利姆还是开始着手反击了。第一次主动进攻实际上是在5月15日开始的。那天,英印第17师的第48旅楔入日第33师团的后方,并在铁定一英帕尔公路上第33号里程碑处修筑起工事。日军暴跳如雷,把一切可用的部队包括后勤部队都一股又一股地投入了反扑。4天以后,日第15师团也上来一部分加入反扑,但还是被击退了。随后,英印第48旅向北推进到莫伊朗,他们经过激烈的战斗,在那儿设下了另一个立足点,威胁着日军第33师团的后路。
帕莱尔在英帕尔的东南方向,是牟田口主攻部队的集结出发地域。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决定变更主攻正面,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雨季已真正开始了,冲刷着大地,小径车道变成了溜滑难行的泥浆带,丛林就像一座蒸汽弥漫的绿色地狱。日军穿过尸体狼藉、散发着恶臭的丛林向前推进。6月10日,日军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遇,随即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由于日第33团连续几个月的苦战,全部驮牛和大部驮马已经累病而死,或被当作充饥物吃掉,靠人背肩扛的弹药已经几乎用尽,官兵们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在丛林里一面和饥饿、疾病搏斗,一面在连绵的阴雨中作决死的战斗。至22日,竟奇迹般地突破了英印军队的堵截,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缘。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祈祷着作战成功”。
但是,此时的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一部,已精疲力竭如强弩之末,它们的实际战斗力与当初渡过亲敦江进入印度时相比,下降到30%以下,没有力量再进攻了,更没有击退对方的反攻之力。它们在英帕尔平原的边缘地带正面临着溃灭的危机。
战斗的胜负取决于后勤补给。此话是有道理的。当英印士兵打仗时能得到充足的弹药、食物、甜酒甚至换洗的衬衣,而日军士兵却啃野菜、嚼稻谷;当英印第17师的一个营重新占领吐特姆以掩护师主力向英帕尔撤退,而在吐特姆遭包围时,士兵们在高地上唇干舌焦、口渴如焚,又找不到水源,蒙巴顿立即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去空投贮水袋,士兵们感到上级是惦念他们的,从而顽强地坚守在那里。忍饥挨饿的日本下层官兵得不到自己上级的关怀,牟田口也没有办法解决部队的给养供应,仅靠执行纪律和精神力量来支撑起来的士气,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他的第31师团在科希马前线,果然出了问题,此处暂且不表。
通常所说的英帕尔战役,除围绕英帕尔一地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外,还包括在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和乌科鲁尔地区英日双方展开的激烈战斗。那里的攻防战是整个英帕尔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与英帕尔方面的战火几乎同时点燃的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从缅甸对英属印度所发动的战役之一,战役从1944年3月开始,至同年7月结束,最后以日军的惨败收场。
从缅甸到印度,必须穿过重重的丛林地带、渡过湍急的钦敦江,还要翻越2000多米高的阿拉干山脉,不仅攻势难以进展,补给也是一大问题,故日军大本营对于作战一直抱持保留的态度。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