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岛偷袭战,美军成功运用八路军游击战术
2020-01-19 15:05:00 历史战争 埋喉量 °c 繁体
A + A -中,在美国军队的行列里,有一位善于运用术,在与日军作战中克敌制胜、极富传奇色彩的美国军官。他就是美海军陆战队的埃尔森·卡尔逊中校。卡尔逊中校之所以如此推崇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这与他在中国的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开始后,卡尔逊中校作为军事观察员,被美国政府派驻延安。他曾两次由八路军总部派到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热情接待。他第一次去,是在1937年12月底到1938年2月,由周立波同志陪同,在晋察冀边区访问了近50天。周立波同志日后还根据此行写了一本《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在长达50天的访问中,他们步行和骑马走了2500里,两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走访了冀中根据地的民兵、部队,还采访了日本俘虏。卡尔逊后来回忆说:“这是一次艰难的长途旅行”,也是“一种十分有趣、十分宝贵的经历”。
在五台山金刚库,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他。他俩一直谈了大半夜,气氛十分融洽。卡尔逊向聂司令员提了许多问题,诸如“八路军能不能在敌后坚持住?”“枪支和弹药如何补充?”“怎样对付日军的扫荡?”“游击战怎样开展?”聂司令员都给予了他满意的答复。这些,使卡尔逊非常感兴趣。他对聂司令员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放炮,你打过去,我打过来,我们这些士兵都像机器人一样,根本不动脑子,枯燥得很。你们这种打法,实在有味道,很有斗争艺术,一面打仗,一面考虑很多问题,不单着眼于军事,还搞政治,搞经济,搞文化,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也是没有听说过的”。
过了一年后,即1939年,他又第二次来到晋察冀边区。他看到八路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不仅在敌后牢牢地站住脚,还创建了一个蓬蓬勃勃、处处充满新气象的抗日根据地,他对八路军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作法非常佩服。他说,我从晋察冀学到了许多新的军事思想,我也要这样搞。
果然,卡尔逊回国后,他上书罗斯福总统,要求给他一些人员和武器,参加太平洋诸岛登陆作战。罗斯福总统满足了他的要求。
1941年,卡尔逊中校被任命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营长。在训练过程中,他采用八路军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和“思想教育”的方法,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卡尔逊把部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称为“工合”(工合”本是卡尔逊在中国抗日根据地见到的工业合作社的简称,在英文中的意思便是团结协作精神),而“工合”一词随即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的座右铭。
太平洋战争中,第二近战营发扬“工合”精神,采用八路军游击战术,骁勇善战,被誉称为“卡尔逊的近战兵”,令日军闻声胆寒。而卡尔逊本人也名噪一时,被视为美军的一名良将。1942年8月16日,卡尔逊出色地运用八路军“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偷袭日军重兵守卫的马金岛一举成功,竖起他军事生涯的一块丰碑,也永远载入了美军战史。
当时,美军正在瓜达尔卡尔纳岛与日军激战,袭击马金岛正是美军的一次佯攻行动,其目的是把日军兵力从所罗门地区吸引过来。这项特殊任务,交给了由卡尔逊中校指挥的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由5个连组成)。载运卡尔逊部队的军舰,是当时美国海军最大的两艘潜艇“鹦鹉螺”号和“鲑鱼”号(这两艘潜艇水上排水量2700吨,长113米以上)。美方之所以打破惯例,用潜艇运载登陆部队,显然是为了达到使日军毫无觉察的企图。
在1942年8月16日拂晓,美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未遭到任何抵抗便悄然登上马金岛。上陆后,按照卡尔逊中校的预先布置,兵分数路进攻岛上的日军,摧毁军事设施,夺取有用的情报资料,使岛上的日军乱作一团,还误以为美军已大举登陆。待到清醒过来,日军守岛部队才匆匆忙忙骑自行车或乘 坐卡车赶来阻击,但为时已晚。
根据卡尔逊部队的呼叫,“鹦鹉螺”号潜艇的火炮向日军猛烈开火,掩护美军撤退,并击沉日军3500吨的商船和巡逻艇各一艘。此时,卡尔逊部队已歼灭了83名守岛日军,摧毁岛上大部分军事设施,掳获大批有用的情报资料,并开始撤退。由于涨潮妨碍了近战营的撤退,卡尔逊部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因为罗斯福总统的大儿子詹姆斯·罗斯福海军少校的冷静指挥,使除9名陆战队员(被日军俘虏后带到夸贾林岛杀害)以外的海军陆战队员安全返回潜艇。
马金岛偷袭战,卡尔逊中校成功地运用八路军“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战术上的极大胜利,达到了预期的作战目的,成为美太平洋战争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战例。战后,美国影片《工合》所反映的就是卡尔逊指挥的马金岛偷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