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历史> - 正文

千古一帝柴荣,五代时期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如果不早逝中国会怎样?

2020-05-21 17:38:20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位著名的帝王,因其出众的能力和功绩被后世人们广为称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千古一帝柴荣,五代时期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如果不早逝中国会怎样?…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位著名的帝王,因其出众的能力和功绩被后世人们广为称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千古一帝柴荣,五代时期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如果不早逝中国会怎样?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第二任皇帝,也是在当时评价最高的一位皇帝,史称“五代第一明君”。柴荣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柴荣却让后周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原第一霸主,连北方强大的辽国对后周也是忌惮不已。遗憾的是,柴荣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九岁。

柴荣死后仅过了半年时间,由他亲手扶持起来的殿前都点检(禁卫亲军统帅)赵匡胤便阴谋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带着大军进入京师,逼迫年仅八岁的小皇帝柴宗训(柴荣第四子)禅让皇位,并改国号为“宋”。中国历史进入了宋朝时代。

u=212770334,1437402989&fm=26&gp=0_副本.jpg

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此外,赵匡胤勤政爱民,宽仁大度,严于律己,崇尚节俭,这些品格对一个帝王来说都相当难能可贵。从各方的情况来看,赵匡胤都无疑是个好皇帝。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主要是因为柴荣给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过是欺负柴家孤儿寡母,捡了现成的便宜罢了。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将柴荣和赵匡胤列出来相比较的话,这两位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帝,谁更厉害呢?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起陈桥叛乱,攫取了后周政权。赵匡胤之所以成功,有其本身原因,不过从后周一方讲,也问题多多。当赵匡胤入城时,除了担任京城安全的大将韩通,企图抵挡,各路官员几乎都是坐以待毙,甚至主动投降。周世宗尽管被后人称为五代时期第一明君,但从后事安排上,可说糟糕透顶,而全部,都源自周世宗用人不明,把个人的好恶当成用人的首要原则。

960年,赵匡胤攫取政权的时分用了制造舆论,假造天命的老招数,在率军离开京城时,军中民间就撒播着“点检作皇帝”的流言。所以,当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起兵夺位时,很多军民望风而降。其实,这一招在周世宗在世时期,赵匡胤就现已用过,并且效果奇佳。

在959年,赵匡胤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是后周禁军高级将领,但上面还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张永德乃后周名将,多次出战,屡建奇功,在后周军中声威极高。若有张永德在,赵匡胤想要夺权必定千难万难。张永德为人严谨,底子不存在贪污受贿、优待军士等等寻常将帅常有的问题,走正常法令道路是不可能扳倒张永德。所以,赵匡胤只能来阴的。当周世宗率军出征时,张永德在前方指挥作战,常常发送一些公函回到行军大营。有一天周世宗正在批阅公函,遽然发现公函中夹杂着一个皮口袋,里边有一份文件,打开一看,里边写着五个大字“点检作皇帝”。周世宗大惊。

u=371462183,971425702&fm=26&gp=0_副本.jpg

若是在几年前周世宗或许能够比较冷静的对待,进行调查再做处理。可其时周世宗现已多病,心境焦虑,儿子不过是六岁,一旦自己驾崩,能否保住龙椅,是个问题。而在许多潜在祸源中,张永德首战之地。几年来,张永德对周世宗忠心耿耿,为人也谦恭有礼,底子就没有任何不臣踪迹,可是,张永德身份实在特别。周世宗柴荣是以后周太祖郭威内侄(妻子的侄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而张永德这是郭威的女婿,其子也算是郭威的嫡派血脉,加上张永德乃是后周戎行一把手,有名分有实力攫取全国称王称帝。所以,周世宗在没有经过核查的情况下,草率的命令将张永德的都点检职位罢黜,而录用自己的另一个亲信赵匡胤出任都点检这个要职。

其实,周世宗不明白,这全部当是赵匡胤的计谋。虽无清晰证据,但从陈桥叛乱军中二度撒播“点检作皇帝”的流言看,赵匡胤蓄谋已久。至于张永德没有作皇帝,人们会了解成,本来不是那个张点检,而是这个赵点检要做皇帝呢。

不过,若周世宗能够在逝世前安排好顾命大臣,那后周也未必会消亡。

在陈桥叛乱时,后周的宰臣有三位,一个是王溥、一个是范质,一个是魏仁浦。这三个人很有才,为相几年,多有建树。宋朝树立之后,范王二人帮助赵匡胤推行了许多善政。不过,这两个人却归于没有品质,见风使舵的人。当范质逝世时,朝廷大臣主张给个比较好谥号,宋太宗说:“宰辅中能循规则,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范质右者。”

范质是夺位宰臣傍边最能够遵从规则,慎重处世,廉洁奉公的那位,可是,宋太宗也说:“惜乎终欠世宗一死!”宋太宗兄弟用范质管理全国,当范质逝世时,却以为范质应该在北宋代周的时分自杀殉国以报周世宗的恩遇。宋太宗说得比较刻薄,却也体现出时人对范质品质的批判。至于王溥,看到赵匡胤带着很多军士闯入中书省,在范质之前抢先下跪了。所以,在宋朝树立之后,赵匡胤将王溥明升暗降,供起来了。

u=4172012189,4111169259&fm=26&gp=0_副本.jpg

宰相中,魏仁浦最有气节。周世宗录用枢密使魏仁浦兼任宰相,其时也有人有不同意见,以为魏仁浦不是科举身世,当管理武将的枢密使还能够,当统率士大夫的宰相则有失体统。可周世宗却以为自古以来选拔辅佐大臣,首要垂青的是其人文武方面的才略,至所以不是科举身世,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周世宗的这个理由很充沛,也显出他用人落拓不羁的长处。后来,魏仁浦的体现也确实让人称道,周世宗身体不适,又忧心国务,对待身边的人往往比较浮躁,许多人因而被责罚甚至坐牢,魏仁浦常常包办罪行,保全救活的竟然占十分之七八。仅仅,魏仁浦此人仁慈有余,刚勇缺乏;慎重有余,决断缺乏。所以,在离开京城之前,赵匡胤散布流言,京城很多大众都现已在谈论“点检作皇帝”的时分,魏仁浦以宰相兼任枢密使的身份,彻底有权利有才能迅速行动,控制起赵匡胤。可是魏仁浦毫无作为,错过了最佳时机。比及赵匡胤带领大军进攻京城时,魏仁浦再想抵挡,现已为时已晚。当然,魏仁浦比之王溥、范质之流仍是不错。在入宋之后,魏仁浦一直心念世宗,终年称病,终究郁郁而终,也算是保全了一份臣子的节操。可是,周世宗把一个完整的后周江山,把幼子柴宗训交托给魏仁浦,魏仁浦在后周亡国之后再痛心疾首、后悔万分又有何用呢?

从能力上来说应该是多很多,历史公认的是要是柴荣不死,赵匡胤是没戏的。那么他若不死中国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大体,从内政而言,后汉、后周、北宋太祖朝,包括太宗朝,无论是官僚群体还是基本政策,都有相当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说到底,947年后汉建立到976年太宗继位,不过三十年。这三十年的基本政治、军事格局大体相仿:耶律德光去世以后,辽国不再推行南下战略,北方局势暂趋缓和;数十年战乱之后的河北,农田荒芜,人口流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随着河北、河东等地职业军人向开封、洛阳一代迁徙,中原的禁军具有空前的实力,对周围政权的军事压制只是时间问题。

4034970a304e251f845a5d06f95f75127d3e53f9.jpg

然而,随着禁军系统的强化与膨胀,中原政权必须改革地方治理,提供稳定的财源,安置功勋卓著的军人。这些改革的推进,又需要一个成熟、稳健、高效的文官团队。黄巢之乱以来,大量中原士家丧尽。新兴的政权甚至需要在边缘地区延揽人才:冯道来自瀛洲,王仁裕得自秦州西川。950年以后,或许一些精英家族重新开始向京畿地区迁徙,但无论如何,从各地延揽文人士人,重建晚唐以来政治文化的格局,便成为当务之急。

后汉以来的君王,大体就身处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某种意义上,他们有着无上的权力,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承担了无数人对他们无声的要求与期待——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又被捆绑在规则的世界之中。这些事情,周世宗要做,宋太祖也要做。所以,朱熹说得好,“虽不是一家人”,但是“以公天下言之”,就是得有人接着做。如果周世宗还活着,那他也是一样:继续做下去。

就军事而言,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么?朱熹说:五代时甚么样!周世宗一出便振。收三关,是王朴死后事。模样世宗未死时,须先取了燕冀,则云中河东皆在其内矣。本朝收河东,契丹常以重兵援其后。契丹嫌刘氏不援,始取之。

朱熹相信,如果周世宗在世,一定会先取幽燕,再平河东。换而言之,在他心目中,周世宗真是一代霸主了。

但朱熹似乎忽略了一些问题。无论周世宗死或不死,中原的军队都面临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首先是军中的功臣权贵。五代战争频繁,许多人还是一介草民的时候奋力一搏,立下了战功,然后就开始舒舒服服的过好日子了。他们在军中也许还兼着要职,地方上至少还挂着刺史,一旦开战,先想着保命。这确实是周世宗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平之战樊爱能、何徽关键时刻掉了链子,三军陷入危机。樊、何就地正法了,但军中的旧臣始终是个问题。史书说:

世宗将北征,命通与高怀德、张铎先赴沧州。

先不说高怀德,张铎这个人就是要钱太守的典范。周世宗似乎还是愿意把这些老将挪来用一用。他觉得这些人更有战斗经验?还是他担心这些人在地方上做节度使反而麻烦?无论如何,万一出了什么乱子,这不是开玩笑的。难道要再蹦出一个赵匡胤来……

另一个问题,就是曾瑞龙先生早先说过的,五代用兵,武将喜欢斗勇,以进为荣,以退为耻。在有限的空间内,城廓河道之间,步兵与步兵对抗,问题似乎不大。但开阔空间、复杂地形,面对契丹的机动部队,宋军的悲剧并不是偶然的现象。结合前一点,少壮的武人求功心切,开始死追佯退的契丹人,追求享受的老将们却以极慢的速度向北推进,最好避免战斗。这时怎么办?难道一开始就设计好阵图么?嗯,宋太宗也这么想的……

毫无疑问,周世宗的军事能力远高于宋太宗——质疑这一点我觉得意义不大。但个人的统筹、指挥能力是一回事,整个军队系统的现状、武人群体的作战倾向又是另一回事。就算周世宗三关之后,幸运地进入幽州城,这根本不是战争的结束。恰恰相反,中原契丹间全面战争重新展开。这个时候该怎么办?中原军队的顽症,不是补充军马就可以解决的。武将群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如何规范化?如何协调勇怯不一的各个作战单位,又防止过度干预?并且,在幽州城如果驻扎重兵,就一定能防止契丹长期骚扰了么?这支军队又怎么控制?等有天幽州的武夫悍卒占领中·环了,嚷嚷这权那权了,又怎么办?

总之,我觉得宋太祖的统率力大概89吧,宋太宗61,就算周世宗有99好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些能力上的差距真的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么?我表示怀疑。譬如打三国11,对方骑兵,武将“疾驰”,你这里啥特技都没有,出剑兵还是骑兵,主将统率多少,能有什么差别……

但我想朱熹还是对的。无论周世宗能做到多少,他身上至少带着一种霸气。那是一种南宋人、以及很多时代的中国人非常希望看到的霸气。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