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投降了曹魏为何刘备却说自己辜负了黄权黄权先降刘备后降曹丕为何一直能够得到重用?黄权是怎样投降魏国的?
2020-05-29 09:14:43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黄权本是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他的一生可谓十分坎坷,在刘璋处不为重用,后归刘备。刘备夷陵惨败,黄权因归途受阻而降魏。黄权三番两次投降后却一直能够得到重用,官至高位,委以重任。
刘备一生虽然犯过很多的错误,并因此错失过不少的名将、谋士,但出于帝王心性,从来不肯公开道歉,只在公开场合对一个人表示过愧疚,声称自己辜负了他。此人,便是益州名将黄权。那么,黄权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刘备为何对他公开表示愧疚?
黄权是巴西郡阆中人,起初担任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征召为主簿。当谋士张松、法正提出迎纳刘备入川的建议时,黄权赶忙进行阻拦,对刘璋分析利害关系,指出刘备有骁勇声名,非甘心寄人篱下之辈,若邀其入川,必将夺取刘璋的职位。无奈刘璋实在颟顸愚蠢,不仅听不进黄权的苦劝,甚至还将他贬为广汉长,真是不知好歹。
事态果然如黄权所料,刘备入川后没几年便夺取益州,黄权见大势已去,只得归降于刘备,并被后者任命为偏将军。黄权投身于刘备阵营后,因能力非凡、智识高远,逐渐受到刘备与诸葛亮的赏识、器重,最终竟达到推心置腹的程度。黄权因首献攻取汉中之策,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后,被任命为治中从事,蜀汉建国后又晋升为镇北将军。
刘备称帝后不久,便以替关羽复仇为名义,倾尽全国兵力东下攻击孙权,意图夺回荆州。此时,黄权出来劝谏,请求刘备坐镇后方,而由自己率领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若无危险,然后大军方可顺流东下。然而此时的刘备自负至极,根本不听黄权的建议,一意孤行的亲率主力东下。不仅如此,刘备还将黄权视为碍手碍脚之人,把他打发到江北防备曹魏,并未参与到与孙权的战事中。
刘备在随后的猇亭之战中惨败,不仅尽丧国内精锐,还差点被陆逊擒获,狼狈至极地逃往白帝城,才算是捡回一条性命。猇亭之战后,驻守江北的黄权归途被截断,无奈之下只好向曹魏投降,而刘备在听闻此消息后,非但没有表示愤怒并惩罚黄权的家属,反而叹息说是自己辜负了黄权。
黄权不仅在蜀中名声甚著,在北方也是大名鼎鼎,所以等到他投降曹魏后,便被文帝曹丕拜为镇南将军,加侍中,封育阳侯,官爵比在蜀中时还要高。不仅如此,曹丕为表示亲近,还经常让黄权与他同车陪乘,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当时,蜀汉降将中有人在曹魏散布黄权家属已经遇害的消息,曹丕为此向黄权表示安慰,但黄权却并不相信。
他满怀自信地对曹丕讲:“臣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在投降前已表明了我的本志,我不信刘备会加害我的家属,如今疑惑还未解除,还请等待之后的结果。”稍后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黄权判断的一样,曹丕由此折服于他的见识。
在魏朝赏识黄权的不止曹丕一人,连大阴谋家司马懿对他也很是器重,曾惊奇地向黄权询问,蜀中有多少像他这样能力非凡之人,黄权听后很高兴,笑称没想到自己竟能得到司马懿的赏识。黄权在北方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享受同三公一样的待遇,可谓位极人臣。魏帝曹芳正始元年,黄权寿终正寝,距其降魏已有19年时间,死后谥号为景。
黄权为什么三番两次投降后一直能够得到重用?
首先是其战略眼光。
刘璋迎接刘备入川,黄权曾经鲜明地反对过,他向刘璋指出:刘备素有骁名,如果入川,以部曲对待刘备则刘备必然不满意,如若以宾客对待刘备,那么一国不容二主,故而不应迎刘备入川。如此分析可谓一针见血,然而刘璋并未听从,反而将黄权降职。刘备入主西川后,曹操旋即出兵进攻汉中张鲁,黄权指出:汉中是蜀地的门户,如果丢失汉中,则有如砍断蜀地的腿脚一般,因此必须重视并尽快争夺汉中。之后的事实证明,黄权的看法是十分正确的,汉中的得失,关乎蜀汉政权之安危。
其次是其军事才能。
《三国志 先主传》和《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曹操进攻汉中,张鲁奔走巴中,此时刘备让黄权率领人马前往迎接张鲁,而之后张鲁投降曹操,黄权虽然没有完成预期的迎接任务,却也顺手击破了杜濩、朴胡等少数民族部曲,取得了小的胜利。能够在已然徒劳无功的情形下,见机出击、寻求战机、取得战果,足见黄权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黄权作为极少数有谋略和战斗经验的人员随同,在兵势顺流而下的情形中,黄权指出:如此进兵,进易退难,希望刘备坐镇后方,自己代替刘备在前方探听吴军虚实。而刘备却认为黄权有意阻战,将他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最后的结果证明,黄权的担忧和意见是有道理的,刘备此次用兵过于急躁、失于计较,最后遭受惨败。
最后是其人品德行。
黄权并非是孟达那样的政治投机者,也非法正那样的睚眦必报者,他有着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刘备入川时,他曾劝谏刘璋却被刘璋降职外放。刘备夺取益州时,其部下分定诸郡县,不少郡县望风而降,而黄权却不计前嫌,始终闭城坚守,直到刘璋出降后,黄权才跟随刘璋归降刘备。
黄权降魏后,曹丕调侃黄权问其之所以归降是否是要效仿陈平、韩信,黄权正言道:受到蜀主的恩遇,不能降吴,又因道路阻绝无法返回,因此才投降曹魏,哪里称得上效仿古人?后刘备去世,魏国群臣都互相庆贺,而黄权却无一丝喜悦,曹丕欲吓唬黄权,一连派遣好几个使臣责问,黄权的侍从都很紧张,而黄权仍然十分镇定。由此可见,黄权有底线、有坚守,能够坦然面对对待是非,其为人处事算得上磊落,没有什么可苛责的。
降魏始末
《三国志 黄权传》描述了黄权降魏的过程,即“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这里的记载指出,黄权降魏是因为黄权归蜀的路途受阻,因此被迫投降曹魏,这是历史明面上的记载。田余庆先生曾经提到,黄权降魏,除了归途受阻,还有是时东三郡的守将、叛逃蜀汉而归曹魏的孟达所诱降的一种可能。
第一,就地理位置而言,刘备打发黄权到北面防御曹魏,其首当其冲要受到来自东三郡,即西城、房陵、上庸的威胁,而此时东三郡由于孟达叛逃,皆属曹魏,那么黄权防御的对象即是孟达,二人的距离很近,有机会接触。
第二,就黄权的处境而言,身为益州本土人士的黄权在归顺刘备后似乎不受信任。先是黄权归顺刘备后,刘备并未给予其重要的职位,只是授予其偏将军的位置,徐众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指出:“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说明刘备虽然知道黄权有才干、有德行,但却仍然对其十分猜疑、不肯重用。因此,夷陵之战开始时,当黄权敏锐地指出刘备在战斗部署时有问题时,却被刘备认为是阻战,以此被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故而,黄权此时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明知伐吴必将受挫却不能作为而被卡在北面动弹不得。
第三,就孟达而言,其在蜀汉有类似黄权的经历,因此孟达在听闻黄权被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时必然深知黄权的处境。所以,政治投机者孟达为邀功会想方设法和黄权接触并鼓动其投降。
第四,就形势而言,夷陵惨败加速了这一进程。黄权虽然能够预见夷陵之战蜀汉一定吃亏,但是却没有料到蜀汉居然败得如此狼狈,导致北面蜀军归途道路受阻,在这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情况下,黄权回天乏力。因此,形势、地理加之自己的处境,给了孟达以诱降的机会。
不过,无论是被迫降魏还是诱使降魏都只是看到了黄权降魏的一方面。黄权降魏的原因应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所造成的。归途受阻自然是直接促成了黄权降魏,而因在蜀处境尴尬被打发至北面防御,又从地理、人心上给予了魏国东三郡守将、自己原来的同僚孟达以引诱的机会。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黄权左支右绌,最终投降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