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历史> - 正文

她是日本人最推崇的中国美女,最后死因却扑朔迷离

2020-05-30 09:54:45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以美貌闻名的女子,今天我们说的这位她是日本人最推崇的中国美女,最后死因却扑朔迷离。杨贵妃不仅是中国四大美女,还被日本人评价为:世界三大…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以美貌闻名的女子,今天我们说的这位她是日本人最推崇的中国美女,最后死因却扑朔迷离。

杨贵妃不仅是中国四大美女,还被日本人评价为:世界三大美女之一,另外两位是埃及艳后和日本平安时代的小野小町,可见杨贵妃在海外评价之高。不仅如此,在日本,还有“杨贵妃崇拜”的文化现象,她成了日本人心中的观音菩萨。

杨贵妃在日本红到什么程度呢?

日本红极一时的著名影视明星山口百惠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都以是杨贵妃的后代为荣。在日本京都御庙泉涌寺有“杨贵妃观音堂”。

d9e22bc187a948bf8df5e4bcce2587ea.jpg

如今,在山口县还有杨贵妃的陵墓,名为五轮塔,日本人把山口县称为“杨贵妃故里”。山口县完全是以杨贵妃文化而出名的地方,到处都能看见以杨贵妃命名的商店、宾馆或者饭店,就连当地的特产大米都被命名为“杨贵妃之梦”,还创造了杨贵妃面包。

因为杨贵妃爱吃桃子,当地人就从山东引进30棵桃树种在二尊寺。每年十月,二尊寺都要举行“炎之祭”,祭拜杨贵妃。

日本为何如此推崇杨贵妃?

第一个原因是白居易。众所周知,白居易是个不一样的诗人,他写的东西力求简单、通俗易懂,最好是老弱妇孺皆知。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不仅在中国火了,也火到了日本。白居易在日本的影响力远超李白等人。

在日本人心中,能代表唐朝文化巅峰的人物,只有白居易,白居易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平安时代,毫不夸张地说,从皇宫到平民,白居易简直成了当时的文化偶像。

据说当时有人不惜花千金,就为了得到白居易的一首诗,而在白居易众多诗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长恨歌》。《长恨歌》主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歌颂二人之间的千古爱情。于是乎,杨贵妃在日本火了。

u=604028166,3227370953&fm=26&gp=0_副本.jpg

这是其一。因为白居易在日本出名,继而杨贵妃在日本备受推崇。

其二是因为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源氏物语》。这本书是白居易的粉丝紫式部写的,《源氏物语》在日本的地位颇高,它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日本古代小说的鼻祖。《源氏物语》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于四大名著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源氏物语》第一部的主人公桐壶帝和桐壶更衣两个人的原型其实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因为铜壶帝对更衣的宠爱,臣民们生怕曾经那场因为杨玉环而引发的悲剧重新在日本上演,对更衣十分怨恨。

《源氏物语·铜壶卷》可以说就是参照白居易的《长恨歌》而来。跟《长恨歌》的叙事重点放在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上一样,《桐壶》卷亦只花费了较少篇章描写桐壶帝和更衣相处的场景,而把重点放在了桐壶帝对已逝更衣的思念上。更衣死后,桐壶帝在看到杨贵妃的画像之时还是会想起更衣的音容笑貌。桐壶帝对更衣的思念,正如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一样。因为这本书,日本人对杨玉环更为怜悯喜爱。

史上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1,死于马嵬坡: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5eb41c1b385d49eba89ebcd1c4ed977d.jpg

2,死于佛堂: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

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3,死于乱军: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4,吞金而死: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下载_副本.jpg

我们提到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在这本书里,透露出杨贵妃人生归宿的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说杨玉环没有被缢死,被缢杀者是宫里的一个侍女。而杨玉环本人逃亡到日本。怎么逃的呢?说法更玄,说是唐玄宗派人秘密护送她漂流过海,到了上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在日本当地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

我们姑且认定这种说法具有真实性,那么杨贵妃逃亡到日本后,以何为生呢?

《郡志》一书里有段记载,说唐玄宗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旧情难舍。心中思念,漂洋过海去看望不大现实,就派遣特使送了两尊佛像给小杨,并且劝她回国,再续前缘共享富贵。杨贵妃心已成灰,心说当年你为了保全自己,让我偷渡到日本,一世情缘早就断绝。于是,她拔下头上的一根玉簪,让特使交给唐玄宗,以示答谢。数年后,杨贵妃在当地无疾而终。所谓“二尊院”就是因为那两尊佛像而得名。

这说法是真是假?二尊院五十五世长老慧学有两段关键的记录——

第一段记录:“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

第二段记录:“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这两段记录说了一个意思:杨玉环没有被缢死,她缓过气来,被人救了,救她的人打造了空栌舟,在舟里放了可以吃几个月的粮食,然后把舟放到海里,杨玉环上舟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

首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之处。

其一,“空栌舟”。什么是“空栌”?就是没有橹,这船没有船橹,就从中国漂流到了日本,这几乎是一个神话。

其二,“任其漂流”。这是什么意思?舟里放的粮食,是逃亡途中保全性命的口粮,这说明逃亡是有目的地的,不是无地放舟,任其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无疑是一种浪漫安乐死。既然挽救了杨玉环的性命,再让她“任其漂流”显然不合逻辑。

其次,长老慧学的记录与《郡志》是矛盾的。《郡志》里说,杨玉环到了扶桑;长老慧学的记录说,杨玉环登陆就死了,二尊院只不过是安葬杨玉环的地方。后来,唐玄宗得知杨玉环埋在这里,所以送来两尊佛像,以寄托哀思。

当然,关于杨玉环逃亡到日本的两个记载,也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杨玉环并未丧命马嵬驿。这个前提成立,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的说法才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因此,得再回到天宝十五年六月间迷雾重重的马嵬驿。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唐玄宗果真受到要挟,必须诛杀杨玉环吗?除了旧史的记载,在一些唐诗中也透露出一些信息。譬如在李益的七绝诗《过嵬驿》和七律《过嵬驿二首》以及刘禹锡的《马嵬行》中,诉说了杨玉环人生归宿的第三种说法。

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什么叫“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

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

还有刘禹锡的《马嵬行》,其中有这么几句:“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注意“饮金屑”,意思是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然而,诗歌总有抒情和夸张的成分,不是准确的史料。但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这就是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林林总总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归结到兵变的问题上。

兵变是太子李享一手策划的,他与陈玄礼煽动诛杀杨贵妃,实际上矛头是指向唐玄宗。就当时混乱躁动的局面而言,不是唐玄宗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他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怎么可能精心准备安排杨贵妃逃跑?所谓的“缢杀不死”和“掉包计”仅仅是一种因为传说杨贵妃未死而衍生出的推测。在当时极度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是必死无疑的。她死后,太子李享和陈玄礼等人煽动军士要求查验杨贵妃的尸体。这很危险,如果缢死的不是杨贵妃本人,或者她还有一口气,太子等人便可以此为借口加害唐玄宗。

太子等人很清楚,对于唐玄宗来说,杀死杨国忠是可以容忍的,但要他杀死杨贵妃,这一点很难,他要经过一场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所谓“众怒难犯”,受到胁迫而又没有一个人为他开脱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只能做出赐死杨贵妃的决定。

一个统治大唐帝国40余年的天子,最终却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当天傍晚,杨贵妃的尸体被埋葬在驿亭西一里远的路旁土坡下,军士们的怒气得以平息,所有的人山呼万岁。唐玄宗没有一丝宽慰和半点喜悦。他和陈玄礼等将士有一席谈话,谈话中只提及杨国忠,而没提到杨贵妃之死半句,他已经悲伤得无法言喻了。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