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身体硬朗,为什么60岁传位?当时究竟是谁在逼迫他让出皇位
2020-06-06 11:54:20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帝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乾隆身体硬朗,为什么60岁传位?当时究竟是谁在逼迫他让出皇位。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间,为中华民族开辟出了广大的领土。虽然乾隆帝没有像他的皇祖那样,但是每每发生威胁民族统一、侵扰边疆的事情,他都是坚决给予还击、绝不手软。
我们知道,乾隆帝颇为自诩,晚年时总结出了自己的功绩,把这些战争当作是自己的功绩予以炫耀,这当然是有吹嘘和夸大其词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乾隆的确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他对于维护民族统一一直持坚定的态度。
因此,一旦涉及领土主权问题,乾隆都是极为重视和关注的,无论什么人以什么形式破坏边境稳定、民族团结,他都会不惜代价也要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稳定。他在《国朝宫史续编》中坚定地表态:
“大一统而斥偏安,内中华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是故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司马光、朱子所为亟亟也。”
乾隆一生确实也是一直维护着“中华统诸,绝不断线”的信念,尤其是在西藏问题上,他一直效法康熙恩威并施,武力镇压叛乱的同时更积极寻找更好的治理方式。
西藏问题一直困扰着清初的几代帝王,从康熙到乾隆,鼎盛时期的三代君主都花费了相当大的心血在处理西藏问题上。西藏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波折,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是蒙古对西藏的长期侵扰,蒙古多信黄教,而西藏则是黄教宗主所在,因此蒙古各部都想通过控制西藏借助其宗教上的影响来控制整个蒙古;其二是西藏各教派之间的斗争长期存在,且愈演愈烈;其三是历代中央政府对于西藏的管理并不到位,实际上是有名无实,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雍正帝才设立了驻藏大臣,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乾隆即位时,经过康、雍两代帝王的治理,西藏问题有所缓和,但这种稳定是暂时的,其中所存在的隐患和不安定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要想推进王朝走向鼎盛,西藏问题是绝对不能轻视的。
乾隆皇帝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皇帝曾在圣旨中说:“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第此意向未宣示,众亦不能深悉也。”
乾隆这个话,是主动说出来的。当时,他也于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采用秘密建储的方式,确立了嘉庆为皇位继承人。由于并没有说明谁将是皇位继承人,但是,那些皇子们却都不敢有什么异动。为什么不敢有什么异动呢?
因为没有公布,那些皇子们可能会觉得,乾隆皇帝确立的是自己为继承人。那么,如果他们有什么异动的话,乾隆皇帝一定会很不高兴,说不定就把他们给撤换了,换成了别人。如果乾隆不是确立他们为继承人,那么,他们更不敢闹情绪。说不定后来乾隆又不满他确立的皇位继承人,而改换皇储,那样的话,他们可就有机会了。
这种情况,与提早把太子确立了是不一样的,与迟迟没有确立太子也是不一样的。康熙当年因为在很早的时候,就确立了胤礽为太子,而康熙又十分能活,因此,胤礽实在熬不住了,因此才有想提前夺取权力的举动。而这样的举动,也让康熙非常生气,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如果迟迟不确立太子,那么,皇子和朝中大臣都会蠢蠢欲动,毕竟国家未来的走向不明确,因此大臣们和皇子们的竞争肯定非常激烈。这种情况,在康熙废黜了胤礽,而没有确立新太子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整个朝廷,发生了惨烈的“九子夺嫡”的大战,而大臣们也都依附自己的皇子,互相倾轧。
正是因为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雍正才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这种制度,极好地避免了上面两方面的问题。
由此可见,当时并不存在皇子们蠢蠢欲动,影响到乾隆皇帝继续执政的问题。那么,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乾隆皇帝要说他最多干到执政60年退休呢?
我认为,主要是乾隆皇帝当时的统治,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乾隆皇帝时期的统治,是中国封建顽固统治的最高峰。由于乾隆皇帝采用了一系列帝王术、平衡术、驭臣术,因此,在乾隆统治时刻,知识分子都不敢说话,大臣都不敢有异动,老百姓都谨小慎微。整个社会,进入了死气沉沉的局面。
当时西方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思想大解放,工业革命悄然兴起。西方想要在这时候进入中国,打开中国的国门。可是,乾隆却把国门严密地关闭着,不让外国的思想及经济进入中国,这更加强了中国当时的禁锢和沉寂。
这种禁锢和沉寂,让社会的创造力急剧下降。整个“康乾盛世”,到乾隆中期就结束了。可以说,乾隆时期由于缺乏创造力,生生地把康熙和雍正积攒下来的老本,全部吃光了。
不仅如此,乾隆当时还存在另一个大问题。一方面,乾隆年间创造力严重下降,创造的物质财富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乾隆又特别喜欢铺张浪费,特别讲排场。
历史上都在说,隋炀帝因为修大运河下江南,把国家搞得一穷二白。事实上,这是对隋炀帝一种错误的理解。隋炀帝确实把国家搞得一穷二白,但他是因为穷兵黩武地发动与高句丽的战争,才会那样。而乾隆的六下江南,却是货真价实的铺张浪费,真正是耗费国力的举动。
一边是国库空虚,国家贫弱,一边是整个官僚阶层腐败成风。而且,乾隆皇帝还默认官僚阶层的腐败。
有人可能不理解,每个皇帝都不希望官僚阶层腐败,为什么乾隆皇帝反而默认呢?道理很简单,乾隆自己非常清楚国库的情况,知道国内生产力的情况。但是,他又喜欢铺张浪费,如此一来,他只能默许手下贪污。因为只有靠贪污,才能搞到钱,支撑他花天酒地。
乾隆退位时已经找好了后路,退位不让权。乾隆退位后的下一站是太上皇,乾隆有充分的自信,即使他做了太上皇,朝廷大权仍然控制在他手中,儿子嘉庆既无胆量更无实力和他争夺权力。所以,乾隆做太上皇,其实也并不损失什么实权,退位更多之时一个“名义”罢了,还能得到一个遵守诺言毫不恋栈的好名声,又何乐不为呢?
乾隆退位时已经八十五岁了,虽然身体还是很康健,但精力毕竟不如当年,在主观意愿上乾隆已经有了“倦政”的想法,除了一些必须由他拿主意的大事,一些繁琐的日常行政事务乾隆乐得赶快脱身,让儿子嘉庆来代劳。节省下的时间,他既可以享受人生,又不用担心大权旁落,还能有什么比这种退位生活更惬意的了?
嘉庆元年,乾隆正式退位,其儿子嘉庆皇帝登基。从表面上看,乾隆成为太上皇,但实际上,他却成为幕后的操纵者。乾隆并未将实权交给嘉庆,所以朝廷中的大事还是要经过乾隆审核,小事才轮到嘉庆做决定。正因如此,嘉庆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直到乾隆去世,他才获得真正的权力。
乾隆发誓主动退位,但他却总能找到各种继续执政的办法,牢牢地霸占皇位不放手。而这点也成为他的执政“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