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跟随了曹操30年的于禁,为何输给了只跟随了4年的庞德?

2020-08-15 15:00:45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曹操说那句“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难道多少没一些惭愧吗?

跟随了曹操30年的于禁,为何输给了只跟随了4年的庞德?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击败刘备,又在下邳擒获关羽。这里所谓的“擒获”,其实是劝降,《三国演义》中的“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虽是演义成分,但不排除有历史真实的一面。因为通观关羽降曹、亡归刘备这一段历史,关羽在降曹时必定是与曹操有所约定的,否则当曹操指使张辽以情试探之时,关羽会说: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跟随了曹操30年的于禁,为何输给了只跟随了4年的庞德?

曹操明知关羽终不肯留,双方将来注定要在战场上一决雌雄。却还是对关羽相待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拜为偏将军,后来还封他为“汉寿亭侯”,传说还将千里驹赤兔马相赠。也就是说,彼时的曹营,关羽作为大将,身份地位俨然已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曹氏宗亲相似。曹营中的那些外姓将领如张辽、徐晃、于禁、乐进、许褚等,可以说反而地位在关羽之下,有的甚至成为他的下属。这也就是夏侯惇老是看关羽不顺眼的原因所在。

跟随了曹操30年的于禁,为何输给了只跟随了4年的庞德?

这并非无的放矢,不说与关羽亲如兄弟的张辽,我们单从关羽与徐晃的关系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襄樊战役后期,关羽曾与徐晃在战场上相遇。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蜀记》是这样说的:

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

三国演义》则更为直接:

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

“昔壮年相从”的不只是张辽、徐晃而已,于禁、乐进等人又何尝不是。

跟随了曹操30年的于禁,为何输给了只跟随了4年的庞德?

回归正题。因为有了“昔壮年相从”这层关系,加上当年关羽降曹事有先例。不要说于禁,就算是当年关羽“水淹七军”淹的是张辽、徐晃等人,他们就一定会“义不辱节”至死不降吗?我看就不一定。

所以说,于禁晚年失节投降完全是曹操一手造成的,前车之鉴,于禁难道有错吗?在此之后曹丕“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致使于禁“惭恚发病薨”不也太过分了吗?

跟随了曹操30年的于禁,为何输给了只跟随了4年的庞德?

至于庞德之死,一是由于他追随曹操较晚,跟关羽没什么交情;二是由于他义烈刚猛的个性;三是由于不忿曹营文臣武将的猜忌,极力想证明自己。庞德“抬榇决死战”,或许就是想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亦或许这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吧。庞令明,他根本没想活着回去。

跟随了曹操30年的于禁,为何输给了只跟随了4年的庞德?

结语:

曹操在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之时,是否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当然,于禁的降、庞德的死也是个性使然,历史人物毕竟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于禁威严毅重,但平日太过谨慎小心而不知变通,从他杀好友昌豨便可窥一斑。至于庞德,则过分刚烈,他“抬榇决死战”,何尝没有以死自证清白之意。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