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被慈禧囚禁后的生活有多惨?北京百姓:还不如我家牛棚,你有何看法?
2020-08-16 08:30:19 历史 历史 °c 繁体
A + A -这个问题,文史十八拍来回答。
光绪皇帝被囚禁后,生活确实十分清苦,说悲惨确实并不为过。其与后妃们分居,生活无人过问,自己动手打扫房间,拿竹竿挑落大殿里的蜘蛛网,简陋的书房椅子上的垫子磨破了也不换,到天坛祭天穿着不合脚的破鞋,这都可以看出其一般官员的生活都不如。
与生活的悲惨相比,更悲惨的可能是他的内心孤立无援、寂寥抑郁了。他一生活了38岁,在位34年,自打记事起就君临天下,但那又怎么样,贵为天子,却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长期受着慈禧的迫害,不仅没有体验过君主的威严和权力,也没过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备受控制、摧残和折磨。尤其是被长期幽禁期间,生死难料,命运难测,内心的抑郁寡欢可想而知。死时无儿无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连家室也没有,命运的悲惨可说是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而且,他的死亡,也极可能是被毒死的。这是最惨的。
光绪帝虽然比较惨,但要说不比北京百姓的牛棚,真是想多了。再怎么着,瘦死骆驼比马大,光绪帝在瀛台的生活可能比不了地方大员或廷内阿哥们,但北京百姓又怎能跟他比。
下面,我来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1。与后妃分居,祭天时穿破鞋不合脚,请求侍卫走慢点
(瀛台本是好地方,但却成了光绪皇帝的宫廷牢房。)
瀛台,在明代叫“超台陂”,到了清代顺治时改名为“瀛台”。康熙时大加营建,殿阁山石,均为这个时候修造布置。朱竹垞《腾笑集》中曾有句:“玉堂铃索动,宣唤入瀛台”、“蓬莱今始到,真在水中央”,都可以让人想象到文学侍臣们在这里值班时的光景。可惜的是,200多年后,这里却变成了囚禁光绪皇帝的宫廷牢房,前后约10年之久,直到光绪皇帝死去。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四周都是水,木桥一拉,便与外界隔绝了。他住在涵元殿,即所谓的“陵殿”;其后妃住在香扆殿,在涵元殿南,隔开两个大院子。没有慈禧太后的命令,光绪是不准与后妃们见面的。想想也觉得可怜,堂堂一个皇帝,想跟后妃们亲热亲热,还得跟慈禧打报告,等到报告批下来,恐怕也没那兴致了吧。所以,后来光绪老是遗精,恐怕跟他没有正常的性生活也不无关系吧。瀛台的太监,都是太后派的,也都是太后的耳目。一举一动,都要报告给太后,这种生活,确实有点恐怖。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四周都是水,木桥一拉,便与外界隔绝了。)
不能随便见后妃们,光绪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孤家寡人”也就罢了,关键是这“孤家寡人”还生活得十分不好。据给光绪看病的周景涛回忆,皇帝的书房不是一般的简陋,椅子上的坐垫已经磨破了也不换新的,跟他见过的江苏巡抚端方的书房相比,简直有天上地上之别。还有一次,要往天坛祭天,光绪帝穿的破鞋不合脚,走起路来“扭扭捏捏”,跟不上侍卫的步伐,因而不得不请求侍卫放慢脚步。
光绪帝在瀛台过着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寂寞清苦生活。没事干,他只好在那里读书,记日记,写大字,在岸边散散步。太监跟着,也没有谁能跟他说得上话的。逢年过节,瀛台冷冷清清的,连一点生活的气息都没有。光绪帝就自己动手打扫房间,手拿着竹竿挑落大殿里的蜘蛛网,然后再提笔写几幅春联,领着太监贴在门框上。再然后,就盯着春联看个不够,看完春联,实在没有啥事干,就呆呆地看落霞满天。民间市井的爆竹声传来,他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
2.在瀛台敲锣鼓发泄内心郁闷,把袁世凯画成乌龟
(像这样接见外宾的忙碌场景,在光绪的囚禁生涯里并不多见。)
西安逃难回来后,光绪帝曾经也很充实忙碌了几天,到各庙宇烧香行礼,答谢祖宗神灵的保佑;接见外国公使,为当初攻打使馆的行为致歉。但也就忙碌了那么几天,就闲下来了,虽然摆脱了被罢黜的命运,但还是摆脱不了做傀儡的角色。
每天清晨,慈禧会派人来瀛台接光绪帝到紫禁城,让光绪陪他召见大臣,然后再把他送回去。召见的时候就是摆摆样子,慈禧象征性地问他几句,他也不敢多说,尽量迎合。有人说他“容颜憔悴,若有重忧,从来未见片刻开朗或偶一强作欢笑,谨言慎行,唯恐大祸随时及身”,或是他那个时候的基本生存状态了。
(慈禧太后,是光绪帝一生生活的阴影。)
陪慈禧临朝听政,也算他一天之中的高光时刻了,好歹能瞧瞧那么多人,不管咋说还是
热闹的。但一回到瀛台,大把大把的时间没法打发,该咋弄?他就向掌管宫廷演出活动的升平署要去了锣鼓,在瀛台敲打,以此打发时光并发泄心中的郁闷。据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记载,说清宫档案中曾有这样的话:“以后皇上如若要响器家伙等,先请旨后传”,“万岁爷那不准言语”。可见,光绪帝活得有多憋屈。
慈禧不把光绪帝当回事儿,下人们也就大多不把他当回事儿。慈禧喜欢看戏,按例,开演的时候先让光绪身穿戏装上台,像演员那样出场环步一周,据说这是模仿“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给慈禧表达孝心的。当堂堂一个皇帝上台弄这个,再怎么说也拉不下脸,光绪不愿意,在台下嘟囔道:“这是何等时光,还唱得什么戏?”一边的小太监听了便大声喝道:“你说什么!”光绪便急忙解释:“我胡说,你千万莫声张!”
(瀛台幽禁岁月,光绪帝大把大把的时间,无法在这高楼亭台间打发掉。)
连个狗日的小太监就敢对他这么横,光绪帝内心是该有多郁闷。之所以落得今天的下场,估计在他内心里,还是那个戊戌变法中出卖了他的袁世凯所造成的吧。据传,他无聊时,天天随笔乱画,画鬼怪或乌龟,然后写上袁世凯的名字,贴在墙壁上,再用指头戳碎,然后再画再贴。这也可见其对袁世凯的痛恨。
1913年,也就是光绪帝死后六年,陈宝琛以宣统师傅的身份,邀请陈石遗、力香雨、林琴南到瀛台参观,还看见当年涵元殿中的“黄幔四垂”,各配殿陈设如旧,只是“凝尘径寸”,一派“凄寂无人”的冷落景象。
3.光绪帝在瀛台最悲惨的处境,莫过于他的死
(光绪帝四岁入宫,最终死在宫中。一生郁郁寡欢,又死得不明不白,令人伤感。)
与生活的清苦与内心的抑郁相比,光绪帝在瀛台的悲惨生活的峰值,应该是他在瀛台的死亡。上百年来,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意见倾向于光绪帝死于谋杀。人们普遍怀疑慈禧及其帮凶害怕光绪帝在慈禧死后掌握政权,重翻前案,为此痛下杀手。
光绪帝的身体,本来自小就不怎么壮实,多病,脾胃虚弱,是小时候的状态;成年之后,又添了遗精的毛病,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调理,病情越来越重。年轻的时候尚能坚持坚持,但随后日见恶化,出现病入五脏、气血双亏的问题。到最后已是百病缠身,心悸、失眠、咳嗽、关节痛等,时常发生。
(最爱的珍妃被慈禧逼死,或是光绪帝精神崩溃的源泉。)
据清宫档案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夏起,光绪帝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御医和从全国各地应招前来的名医均感束手无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着。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光绪帝身体机能便迅速衰竭,病入膏肓。从此再没离开过病榻;十九日起,便已经不能进食了,很快陷入昏迷。二十一日傍晚,在瀛台涵元殿逝世。
光绪帝的死,固然跟其精神状态有关。他一生感情失落,政治失意,心情因此一直很压抑;尤其是在瀛台被囚禁期间,备受凌辱和虐待,孤立无援、坐以待毙,担惊受怕的,珍妃之死的消息更足以让他精神崩溃,这样一来,就很难康复了。
(光绪帝出殡队伍,百姓跪拜。他是否被谋杀,随着他的下葬,流传了上百年。)
此外,其虽然名为皇帝,但并不能享受很好的医疗条件。那时候,给他看病的医生不少,但中医跟西医不同,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的强调“补”,有的强调“泄”,有的使用寒性药材,有的使用温性药材,医生几天一换,治疗时断时续,不成系统,再加上光绪皇帝警惕性很高,往往太监端来的汤药,他根本不吃,自然很难收到什么效果。
那时候,医官给光绪开药方时,会有多个笔帖式站在一旁执笔等待,用黄纸誊写,用真楷再写两份,装入黄匣子,送进去给太后和光绪看。让太后看,这就很有学问了。太后改不改药方?太后能有好意?这或是光绪时常怀疑的。有一次光绪病重时,一个医官写好的方子中,将“腿后”的“腿”误写为“退”字,光绪帝十分惊诧地叫道:“我这‘腿’上一点‘肉’都没有了,这不成其为腿了。”调阅原稿看后,见原稿中有“肉”旁,是笔帖式抄错了,但光绪还是心中生了怀疑,置之一旁不问。
(此为正在建造的光绪墓。慈禧得知光绪帝病危,曾哭着说:“他的后事多未准备,他还没有地呢!)
在光绪帝病重时,慈禧还特别传上谕:“皇上病重,不许以丸药私进,如有进者,设有变动,惟进药之人是问。”这里所谓的“私进”,就是指医官给光绪帝把脉时,遵光绪帝之嘱,拿一些确实有效的丸药给他吃,而不让慈禧知道,但妙在“变动”二字,不说“好”,也不说“坏”,而说“变动”,那就是私自进药。吃死固然要定罪,吃好也不行。因而有人就说慈禧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光绪胡乱吃药,让他慢慢死去,所以一定要开了药方,由她看过。吃了那种虫子蛀了的草药煮的汤剂,她可能还从中挑挑毛病,医官再改改,光绪的病自然不会好了。
(弄清光绪之死真相,或是后人对其瀛台幽禁岁月的憋屈给以最好的交代。)
长期以来,光绪帝是被谋杀的,成了诸多史学家的共识。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少学者认为光绪帝是“正常死亡”,但近年来“正常死亡说”又被颠覆了,谋杀说又回来了。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等四单位的专家历时数年,运用高科技数段对光绪帝遗骨、头发、下葬的衣物做了检测,发现其中辅着有高含量的三氧化二坤(砒霜),由此确认,光绪死于急性中毒,应为他杀。那杀他的最大嫌疑人,无疑是慈禧太后了。
如果真是这样,光绪皇帝在瀛台最惨的时候是他一生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