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曾国藩是个好人,也有人说曾国藩是个屠夫。请问一下,大家怎么看?
2020-08-16 12:05:09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历史人物应当客观的评价,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确实有其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
当今有人认为他是挽大厦于将倾的晚晴名臣,是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圣人;有人认为他是道貌岸然伪儒学的代表,是杀人不眨眼的“曾剃头”。他的著作今天依然被人借鉴,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范本。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介绍一下曾国藩。
一、杂学古今:经世致用思想的逐渐形成严格来说,曾国藩既不算一个纯粹的理学家,也不算一个纯粹的儒学家,而是一个以理学为核心,以儒学为主体,集古今思想之大成的一个杂家。他吸收了一切对统治阶级有用的思想,不论何门何派,不论是中国固有的还是外来的,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本着为统治阶级尽忠报效的政治目的和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追求,他用平生所学付诸实践,挽回晚晴颓败的局面,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曾的实践让经世致用之学影响到当时的政治局面,并一度影响了后世的的局面。
二、平叛天国:湘军创立路线的曲折实践湘军首创,本为保卫当地的地方政权。蒲圻一战,湘军惨败;后来曾国藩派兵去增援靖港,结果溃不成军,湘军几千人被全歼。曾出师不利,屡战屡败,准备留下遗书赴死,这时塔齐步带来了湘潭大捷的消息才挽回了他的性命。湘军逐渐在湖南站稳了脚跟,而这时太平军也定都天京。曾这时在衡州建立船厂赶造战船,从广东购进火炮,筹建水师。陆军也建立各号军营,由鲍超、彭玉麟、罗泽南一些有作为的军官统领。后石达开总攻湘军水师大营,烧毁战船百余艘,元气大伤。
正在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时,杨、洪事变,石达开出走四川,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曾国藩积蓄力量慢慢收复失地,最后派其弟曾国荃四路进军,围攻安庆,失去最后一道屏障,金陵最终被攻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结束。曾国藩创湘军,筹水师,在地方政府的掣肘、皇上大臣的猜忌、太平军的打击、军队的管理等不尽其数的困难之中周转,经过自己的一次次的尝试和实践,终于平叛了二十二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失败之根本在于杨、洪内讧,使得军事力量四分五裂,最终走向失败。
三、内豺外犬:政治反动嘴脸的全面暴露曾国藩对国内的农民运动一向采用高压的政策。曾国藩在围攻安庆时,一连几月毫无进展,于是下令围城十八个月,将里面的百姓官兵活活饿死。城破之时曾国藩甚至下令屠城,书中所写“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大快人心”,曾国藩在奏折之中亦描述“杀之以祭壕头堡阵亡将士,诸勇犹痛憾切齿,争啖其肉”,由此可见战争之激烈,曾手段之狠毒。九江之战如此,天京之战亦如此,都没能逃脱屠城的噩梦。曾国藩一手训练的湘军除亡命好战之外,还残忍、暴虐、嗜杀,他甚至诱迫和怂恿部下士兵生吃太平军的血肉心肝,充分表现了地主武装的野蛮本性。
对于外国侵略者曾却以妥协的态度。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城,咸丰皇帝在逃跑的路上下谕旨各地督、抚、将军来京勤王。曾国藩为此而苦恼,若是不发兵,则会冠以“不忠”、“卖国贼”的帽子;若发兵北进,担心朝廷命臣会趁机夺取湘军军权。他在上奏咸丰的奏折中,委婉描述湘军勤王不变来掩饰其无心北援。最终,中方战败,签订《北京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天津教案中,曾亦以中国人的性命来安抚外国侵略者,一时间背负骂名。曾国藩对待革命人民穷凶极恶的态度与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投降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反人民、反革命、反正义的做法让他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反动派,内豺外犬的态度让他的反动嘴脸全面暴露。
四、虽死犹生:地主买办阶级的延续继承曾通过一生的言论和行动,形成了一条路线。其路线要点:继承儒学和理学,维持封建地主阶级的道统;对外屈服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换取其支持与合作;集军权、政治、财务于一身,以建立军阀制度,其创立的湘军也成为最早的军阀前身;强化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曾代表的清政府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镇压日益觉醒的中国人民革命,沿着半帝国主义半封建主义的道路走下去。曾的路线代表了地主,买办阶级的根本利益,受到他们的拥护,而其后的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无不沿袭曾的路线,甚至成为反动政权的支撑。毛主席也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这不仅表现在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凶狠、最愚顽的角色之一,还表现在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极少数超越“自在”阶段,而进入“自为”阶段的人。曾的路线尽管维护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他代表了地主阶级的胜利,代表了帝国主义的胜利,代表了无数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革命的失败。
近代以来,自太平天国失败,又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义和团运动受统治阶级蒙蔽而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最终推动历史进步的责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曾国藩因为其历史局限性,并未根本改变中国之面貌。曾国藩的一生也任由后人评说,圣人也好,恶魔也罢。以《曾国藩传》的作者唐浩明的一句话来说,曾国藩所摧毁的力量未必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但他所捍卫的势力应当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