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把霍去病、卫青写进《佞幸列传》?
2020-09-06 18:00:21 历史 历史 °c 繁体
A + A -司马迁为什么把卫青、霍去病写入《佞幸列传》?
司马迁根本没有把卫青、霍去病写入《佞幸列传》,只是在其中提到二人而已。关于这段话,《史记》 中是这样写的:
自此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才能自进。
这是《佞幸列传》的最后一段。提到卫青、霍去病只有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卫青、霍去病虽然也是因为外戚得幸,但是,他们与传中所述的其它所谓佞臣是有本质不同的。因为他们是“颇用才能自进”。这一点,读过《史记.佞幸列传》的恐怕不难得出结论。
《佞幸列传》中所列的所谓佞臣有以下几位,汉高祖刘邦时,有籍孺,汉惠帝时有闳孺;到汉文帝时,外臣有邓通,内臣有赵同和北宫伯子。景帝时,有郎中令周文仁;到武帝时,前有韩嫣,后有李延年。到司马迁之时,他所列的所谓佞臣,也就是这这些,共有八位。但在其中,真正有事迹的只有邓通和韩嫣、李延年三人。其它只不过是列名而已。说明这些人当时与皇帝感情很好,有影响政治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籍孺、闳孺,都是有名无姓的。“籍”与“闳”是他们的名字,而非姓,“孺”是幼小之意。他们只是皇帝喜欢的能说会道的青年男子。连姓都没留下,说明他们在高祖和惠帝之时,除了是皇帝的弄臣之外,政治上根本没有影响力。
汉文帝时的邓通,是知名度较高的幸臣。同时的还有所谓的内臣也就是宦官赵同,其实赵同不是真名,他的真名叫赵谈。因为重了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名字,忌讳的原因,就变成赵同了。而到了《汉书》中,班固没有忌司马家名讳的义务,赵同就变回了赵谈。其实赵谈才是真名。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佞臣大约就是奸臣的同义词。因为在唐宋之后,史书就没有佞臣一说,而直接用奸臣取而代之。这是儒家思想在历史的编定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造成的。佞的意思,大约相当于以柔媚取容。它的着眼点在于皇帝与佞臣的主客体关系。而奸臣的着眼点在于为官者除了处理好与君主的关系之外,他的行为对天下百姓造成的后果,凡是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的,就是奸臣。
佞的本来意思,是口才出众,会说话。在孔子的时代。佞的意思还不是贬意,最多也就是中性。大约因为孔子的原因,佞在后世,变成贬意了。巧言令色,就是佞的形象。《论语》中有一条,有人对孔子说:“雍也仁而不佞。”这是评价孔子的弟子冉雍的,说他虽然能做到仁,但是口才不行,不会说让人爱听的话。孔子对此的回答是:“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孔子的意思是说,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在口头话语上压制住别人。这样,别人表面上虽然无话可说,但是心里会对你产生憎恶之意。所以,孔子主张“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又说‘巧言令色,鲜于仁’因此,君子不必追求言语便给“焉用佞”。
从《论语》的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佞是口才好的意思。口才好了,既可以用语言压制别人,即“御人以口给”,也可以用语言以柔媚取容。后者,便是佞臣之佞。司马迁在《佞幸列传》开始就说:“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士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这句话翻译一下是说,种田的时候,出的力再多也不如天收。当官的时候,你的本事再大也不如和领导对脾气。这话说的真对啊。很明显,司马迁自己和汉武帝是不太对脾气的。否则也不会被宫刑了。对脾气就是所谓的遇合。而遭人喜欢,首先要长的漂亮,不但女人可以因长的漂亮柔顺可人受到君主的宠爱,男人也可以啊!这种感慨,当然有对自身遭遇的不满,也有对以色事人者的鄙视之意。但对真正的英雄,司马迁是不会有此态度的。这是做为一个优秀的史家必备的素质。
司马迁为什么会在《佞幸列传》的最后扯到卫青霍去病的身上呢?道理很简单。他自己也说了,文景之后,与皇帝对脾气有遇合的,大都是外戚出身。李延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李延年的发迹史几乎就是卫青的翻版。卫青被汉武帝所赏识,是因为他的姐姐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夫人。卫子夫能遇上汉武帝,是因为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推荐。而李延年的发迹,也是因为他的姐姐成了汉武帝的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宠也是因为平阳公主的推荐。而且,二人的出身也大体相同,卫青是平阳公主的家奴,而李延年是倡家出身。所不同的是,李延年以自己的音乐才能陪皇帝娱乐,而卫青是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皇帝开疆拓土。所以,二人虽出身相同。但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更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李延年也好,邓通也好,他们除了《佞幸列传》之外,别无他传。而卫青、霍去病却有独立的传记这就是《卫将军骠骑列传》。而《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篇幅是《佞幸列传》的好多倍有余。
最后再重复一点,司马迁是记传体书史的开创者。他开创了后世史家修史的典范。后世所有记传体的史书,都无一例外的受到《史记》的影响。但《史记》与后世史书有个很大的差别在于,《史记》的主导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正宗,但不是儒家正宗,所以,他对人物的评价,与后世史家以儒家为正统的评判标准有很大差异。最明显的差别莫过于,他把项羽和吕后全列入《本纪》。而惠帝纪合于《吕后本纪》中。其次就是汉初的明相比如萧何、曹参以及造反的陈胜都列入世家。还有《酷吏传》《佞幸传》等的评价方式与后世也不同。《史记酷吏传》中所载人物与《旧唐书》所载酷吏就有很大不同。张汤郅都等人虽酷,但基本不枉法,他们其实是法家人物,是有自己政治理念的。所以,张汤虽然下场不好,但他的后代却世世富贵。著名的有张安世等。但唐代的酷吏如来俊臣周兴之类大都是没有底线的走狗和打手。所以,他们不可能有张汤这样的结果,大都也都在兔子死后,自己也被烹了。
《史记佞幸传》最著名的,大约就是邓通了。就算是邓通,也与后世的奸臣略有不同。后世的所谓奸臣,必有害人之举。但是,史记的佞臣却未必有害人之心和害人之举。比如邓通,他的发迹源自汉文帝的一个梦。在梦中汉文帝想上天却上不去,后来有一个人在下边推自己,才把自己推上去。这个人的衣服扎在腰间。睡醒之后,汉文帝找这个梦中之人,于是就找到了邓通。大约觉得是冥冥中的缘分,汉文帝就和邓通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基友。后来,汉文帝让一个懂相术的人为邓通相面,结果说邓通最后会穷困而死。汉文帝很不服气,为了让邓通有钱。划了一片铜山给他,让他采铜铸钱,于是,邓通富甲天下。
邓通最有名的事迹是为汉文帝吮痈。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人要是生个疖子之类的,会很难过,又痛又痒的。在汉文帝生了这个病的时候,邓通便用嘴给他吮吸。这样可以减轻痛苦。这让汉文帝很感动。于是就问邓通。你说天下人谁是最爱我的。邓通说,当然是太子了。于是,当太子来的时候,汉文帝便让他为自己吮痈。太子虽然照办了,但是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后来,当太子知道邓通常常这样干的时候,心里很惭愧。也因此恨上了邓通。
汉文帝死后,太子当上皇帝,就是汉景帝。因为对邓通有恨,就想找他的麻烦。这时,有人来告邓通。因为汉文帝给了邓通一座铜山,可以采铜铸钱。可是,邓通在开采的时候超越了界限。犯了大罪,于是,家里被抄。一分钱没有给他留下。邓通只能寄居别人家中这奴,最后冻饿而死。果然应了相士的话。
司马迁在《佞幸传》最后用弥子贱的例子做总结说,佞臣就是以色事人,以柔媚取容的人。当人家喜欢你的时候,啥都给你。当不喜欢你的时候。可以顷刻制你于死地。以佞取容,不是正道,这一点上,司马迁的观点与儒家大约并无二致。
总之,《史记佞幸传》中虽然提到卫青、霍去病。但二人不是其中人物。因为他们有单独的《卫将军骠骑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