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2020-09-13 12:30:51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对于霍去病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下面历史随心看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

都别抢,我来答。

同样是死亡,但是在称呼上却有所不同,这叫古代叫做礼制。

而这一套礼制基本上就产生于周朝,从一个人死亡那一刻开始。

由于他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差异,而这种差异基本上遵循的是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关系。

一直到下葬的那一刻,每一个等级的人都对应着不同的礼制。

《礼记·曲礼下》记载说: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a href=http://lishisxk.com/tags-etagid544-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史书</a>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你看,这资料里面写的就很清楚了。

那么霍去病死的时候是什么身份呢?

他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这个“侯爵”是汉朝能够给予文武大臣最高的地位,毕竟王爵只有刘姓子孙才能拥有。

那么照理来说霍去病应该用“薨”,大夫才用“卒”,为什么要用“卒”来表示霍去病的死亡呢?

实际上翻开《史记》你就会发现,司马迁除了天子去世用“崩”以外,其它不管是诸侯还是士大夫,他统一用的都是“卒”。

如在《周本纪》中,周天子去世,司马迁清一色用“崩”;

二十三年,桓王崩;十五年,庄王崩;二十五年,惠王崩

而诸侯他统一都用“卒”;

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反而是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倒是很严格的遵循了这一制度,对于诸侯去世他都用“薨”:

燕湣公薨,子僖公立;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这其中可能有一些内因,我就不在这里深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下。

那么既然司马迁把这些诸侯都用“卒”来表示,那么也就不难怪他也要把霍去病用“卒”来表示了。

至于霍光,那是《汉书》里记载的人物,和司马迁已经没有关系了。

而在《汉书》中你也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霍光去世的时候被形容为“薨”,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享受到了这种特殊的照顾。

萧何与曹参去世的时候也是用“薨”来表示。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参为祖国三年,薨,谥曰懿侯

另外像张良、陈平也都是用“薨”来表示。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霍光在汉书中能够享受“薨”的待遇,其实就是对他的一种尊重。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而萧何、张良这些人也是如此,由于他们功高盖世,所以用“薨”来显示他们的尊宠和地位。

毕竟霍光下葬的时候可是以帝王的规格被赐予汉代最高规格的丧葬等级“黄肠题凑”,而且还有玉衣,最后还陪葬在汉武帝的茂陵里。

在古代礼制上,除了在称呼上每个等级地位上的人使用的字眼不同,连下葬的日期也不同。

《礼记·王制》记载说: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封

你看上面规定的很清楚:

天子停灵七天才出殡,而且要在七月下葬;

士大夫包括庶人老百姓就不同了,三天就可以出殡,三月就可以下葬了。

而且还得守丧三年,而这也是古代需要守丧三年的来历

为什么要守丧三年,而不是一年两年呢?

孔子解释说: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意思就是:

小孩子要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的一种回报。

而天底下所有的人类都是一样的。

其实这个逻辑就是说一个人从婴儿到能走路,有三年的时间里都在父母的怀抱里度过。

所以父母去世的时候,就用服丧三年来回报父母的恩情。

古代服丧期间是很严格的。

古代服丧叫做“丁忧”,在服丧起见,服丧的人家不能婚嫁,不能娱乐,不能洗澡。

在饮食上不能饮酒食肉,夫妻双方也不能同房,还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

朝廷当官的人还必须请假回家服丧,但又是因为这个人身居高位,朝廷离不开他。

就产生了所谓的“夺情”一说,就是因为国家需要,所以免除了丁忧。

譬如王安石变法期间就曾夺情。

除了下葬的时间有规定,连棺材的尺寸古代也规定的死死的;

譬如《礼记·丧大记》记载说:

君大棺八寸,属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除了棺材用的规格不一样,古代人死亡以后的坟墓规格也不一样。

最开始人们普遍下葬的方式是“墓”。

它是指下葬亡者以后,用土封平,然后竖起一块标志牌,但是不封土堆,即平地为墓。

《礼记》中说“古也墓而不坟”,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去公墓里祭祀,就会发现那些坟墓都是没有土堆,只有一块墓碑。

后来因为这样祖先的下葬地点容易被杂草掩盖,从而找不到,就催生了“坟”;

坟就是农村最常见的丧葬形式,即墓地的上面有一个耸起的土堆。

一般都是老百姓采用的多。

而冢是坟的升级版,《尔雅》解释说:冢,大也。

说明这个冢在规格上肯定要比坟要高,比较出名的譬如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这种规格的一般在古代只有有权有势的家族才能建造。

皇帝都是采用“陵”这种规格,具体就不描述了,基本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皇帝陵墓都是“陵”的表现,气派,宽阔,配套有房屋广场以及各种绿化。

可见,在古代,一个人死亡也是很讲究的,相比较于此,我们现在的丧葬文化已经淡化了许多。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霍去病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