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何将五岁女儿幽闭致死?大清官为何七十岁纳小妾?
2020-09-06 21:11:12 历史 历史 °c 繁体
A + A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琼山(海口)人。他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担任过知县、户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职,为官清廉,不畏强权,惩恶除奷,在民间有海青天的称呼。青天可不是好当的:百姓依靠他,权贵仇恨他,后世高标准绑架他。海瑞的命运注定生前悲壮,身后苍凉。
可不是吗?看这问题问的“海瑞为何幽避五岁女儿致死?清官为何七十岁还纳妾?\",海瑞为百姓拼搏了一生够累了,死后还要接受世代不公正的拷问,试问,这样的拷问良心何忍?
海瑞为何将五岁的女儿幽避而死?为了让海青天地下安息,笔者有必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声明一点,“幽避”一词在古代是对女人的刑罚,其做法是将女人的私处缝合,叫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题主用“幽避”一词,又往海青天身上泼了污水。
不只现代人无意之中往他身上泼污水,古代讨厌他的人更是千方百计地栽赃陷害他,迫害他。
海瑞的女儿是怎么死的呢?明代姚士麟的《见只篇》是这样记载的:海瑞家里清贫,五岁的女儿正在吃饼,海瑞问是谁给的饼你吃?”,女儿回答是男仆人给的饼。海瑞严厉地说,男女授受不亲,怎能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你要是饿死才是我的女儿。女儿吓得大哭,不吃不喝,任家人怎么劝都不吃,直到第七天,竟活活饿死了。后来经文人们引用转载,这个故事就流传到了现在。虎毒尚且不食子,海瑞幼小的女儿心智未开,而受此残忍对待,比禽兽都不如,怎能配得起青天大老爷的称号?
然而查遍明史,未见相关的记载。海瑞生前惩贪除恶,怒骂皇帝,得罪权贵不少,若有逼死女儿之事,岂不诉诸朝堂,办他个虐待之名,踩在脚下永世不得翻身?姚士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见只篇》只是小说体裁,靠编些新奇特的故事吸引眼球。小说的创作手法,是采取一端生发开去。姚士麟在这里采取了海瑞对家人严的一面生发开去,加以创作,得出海瑞将女儿逼死的故事情节,从而树立起父女二人刚直的艺术形象,令读者唏嘘不已。姚士麟创作这个故事,原本是想歌颂海瑞的。其文末有一句结语:“非忠介不生此女也!”,海瑞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意思为不是海瑞这种忠直之人,岂能生出如此节烈之女?然而,这个故事却遗害无穷,让不明真相的后世之人,个个质疑海瑞的道德修为。
清官为何七十岁纳妾?海瑞是个苦命的人,四岁丧父,母亲谢氏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年青守寡的谢氏,经历了没有丈夫的辛酸,领教了世态炎凉,因此对儿子的教育格外严苛:例如节俭、正直、坚持原则等。后来娶了媳妇,她又把对儿子管教的那一套用在媳妇身上。她认为不严则家不立,不严则家不兴。媳妇们在娘家接受的是宽松、慈爱的教育,到了婆家忽然面对严苛的婆婆,自然受不了。有时媳妇一句话过不了婆婆的耳,或者一件事做得不中婆婆的意,谢氏就要唠叨、训斥。海瑞是个孝子,母亲撑起这个家不容易,她受过多少苦,遇过多少欺凌,都历历在目,因此,他最不忍心忤逆的是自已的母亲。当婆媳争吵时,他总是站在母亲一边,规劝妻子忍让。但他不知道妻子没有他那么坚强,妻子长期遭受婆婆管控,又得不到丈夫的呵护,只好求丈夫休掉自已,或者自寻短见。
海瑞的第一个妻子许氏,生了两个女儿后被休。
海瑞的第二个妻子潘氏,结婚一个月被休。
海瑞的第三个妻子王氏,在他任淳安知县之前生子海中砥,在他任淳安知县之后生子海中亮,以后又生有一个女儿。其间海瑞纳妾韩氏。海瑞因不满嘉靖荒废朝政,迷信仙药,生活奢华,而上《治安疏》痛骂皇帝,被下死牢。就在这一年,十三岁和九岁的儿子相继去世,韩氏上吊自杀。一个月后,王氏也去世了。
公元1566年(嘉靖45年12月15日)裕王朱载垕(穆宗)继位,重新启用海瑞。海瑞上任后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平反冤狱,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工程,推行一条鞭法。他的举措极大损害了权贵的利益,因此受到同僚的排挤。当权派高拱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急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多次暗中指使人对他进行栽脏陷害。海瑞无奈辞职返乡,闲赋整整一十六年。
仿佛老天爷故意考验大清官,他的子女相继夭折。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观念中,无后是对祖宗不敬,并且只有坏人才应该断子绝孙。本来已对娶妻生子心灰意冷的海瑞,迫于以上两重压力,在众人的怂恿下,于七十岁高龄纳妾邱氏。邱氏为海瑞生了一个女儿,不幸在三岁时又夭折了。
万历执政后,再次启用海瑞。他秉性不改,仍旧惩治贪官,与老百姓作主谋利益。张居正怕他坏事,调他作了闲职。1587年11月13日,一代清官海瑞死在南京任上。由于他无儿无女,丧事无人料理,御史王用汲同情海瑞,亲自募集资金为他操办后事。王用汲来到他的住处,只有几把破旧的竹椅,床上挂着葛布(便宜但不透气)做的蚊帐。将他的遗体装船起运那天,“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
结语海瑞的女儿并非他幽避而死,七十纳妾是不得已而为之。海瑞是难得的清官,生前过得异常坎坷,身后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敬仰,因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