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2020-09-10 12:10:56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魏延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随心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诸葛亮不敢杀魏延。白帝城托孤后,蜀国无良将可用,诸葛亮不能杀魏延。诸葛亮死后,料定无人能够震的住魏延,留着他也是一祸害,于是留下遗计,让马岱出其不意从后边杀了魏延。
先分析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
一,初次印象。在《三国演义里》,关羽领着投降的魏延来到刘备面前,还没得到奖赏呢,诸葛亮大喝一声:“拖下去斩了!”直接弄得魏延一脸懵懂。刘备一看,立马制止了,因为人家来投靠,你就杀人家,没道理啊!诸葛亮说:“你拿了你主韩玄的俸禄而杀他,是不忠;你居其地而献其城,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义之人,日后必有二心!”他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刘备继续劝说:“献城而降,算是有功,杀了他,非安汉之上策。”于是,诸葛亮就饶了魏延。
你看啊,魏延给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不知是不是真想杀魏延,反正上来就把魏延给镇住了,从此后半生诸葛亮一直压着魏延,重用关羽、张飞而不重用魏延。诸葛亮也确实能够掌控的了魏延。
二,子午谷奇谋。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自己率领一万精兵沿着秦岭南部东行,然后北上子午谷穿过秦岭,突然出现在长安,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出发,两军汇合之后,一举拿下西安、潼关,自此关中可图。子午谷奇谋虽然是一招险棋,但是一旦成功,匡扶汉室就成功了一半,能提出这样的战术,说明魏延是有勇有谋的人。最终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而被诸葛亮弃用。诸葛亮既看不上魏延的才谋,又看不惯他处处想出头的个性。
三,魏延做为一员降将,有急功冒进,急于建立功勋的冲动,甚至有赌的成份在里面,这种行为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必然会对蜀国造成重大损失。
四,诸葛亮死之前,已经选好了姜维做为继承人,但是只要魏延存在,姜维难以统帅全军,必然拥兵自重。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也确实想夺得统帅的位置,说他谋反是污蔑之词。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诸葛亮死后一定会带上魏延。那为什么要最后时刻除掉魏延,以前不能杀?
确实不能杀。因为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刘备对魏延的宠信程度甚至要在五虎上将之上。公元219年,刘备取得汉中,需要一位得力干将来守卫汉中,大家都认为这么重要的位置会是张飞,然而刘备选择的是魏延。他把魏延从牙门将军提拔到了镇远将军。可见,刘备对魏延极其看重。而魏延呢,也是知恩图报,镇守汉中40年而无纰漏。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不敢杀魏延。刘备死后,诸葛亮发现五虎上将只剩下黄忠了,其他的都是二代将领,无法与魏延相提并论。所以说还得继续用魏延。况且,人家魏延没有大的过错,就是性格上孤傲自大,狂放不羁。
而魏延的死也正是死在他性格的缺点上。不管什么原因,诸葛亮对魏延是防着用,于是在托付后事时,就对魏延这样安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他认为,自己死后,无人压的住魏延,与其养虎为患,不如让他随便自去。
杨仪就让费玮告诉魏延撤军计划,魏延不满,他回复杨仪:“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军击贼,何以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乎?”他自己想要去和魏军干仗。他希望费玮站在他这一边,谁知费玮只按丞相安排行事。杨仪这边,不管魏延接不接军令,率领大军徐徐后退,魏延一看,急眼了,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到了杨仪军队的前面,把栈道全烧了,不让杨仪军队撤退。还率领自己的部下攻击杨仪。杨仪于是命令何平去抵挡魏延,何平在阵前大呼:“公亡,身尚未寒,尔等何敢如此!”士兵一听,出于对诸葛亮的敬重,都四散而逃,魏延见士兵逃走,率领几个亲信向汉中方向逃走。后来被追上的马岱杀死。马岱提着魏延的人头去见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大骂道:“庸奴,复能做恶不?”随后,杀了魏延三族。那杨仪为何如此痛恨魏延呢?
因为两个人有矛盾。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辩论,互不相让,以至于两人“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议,仪泣涕横集”(《三国志.蜀书.费玮传》)。也就是说魏延经常用刀威胁杨仪。
再看杨仪,在处死魏延以后,自认为功劳甚大,应该取代诸葛亮主持朝政,然而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将琬,对此,杨仪多有不满,经常发表怨言“往者丞相没落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何以落魄如此!”费玮听到“以就魏氏”这样的话,真有反叛之意,上报后主,杨仪被免为庶人。
“以就魏氏”不管是魏延还是魏国,都可以看出杨仪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可惜魏延一代大将死在了心胸狭窄的政敌手中。
那魏延真的谋反了吗?没有,假如魏延投降魏国的话,为什么要向汉中方向——自己的老巢逃跑,为什么不直接向长安投降曹魏?可见魏延只想夺帅,而没有谋反,诸葛亮看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