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渊明作为古代人能不为五担米折腰?
2020-09-19 01:40:11 历史 历史 °c 繁体
A + A -陶渊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随心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隐士”陶渊明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大家,“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大家对于陶渊明最深的影响,世人皆赞他不阿谀奉承;但陶渊明的不折腰背后,除了他的性格之外和他的家境、人生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有很大的关系。
陶渊明的家境很好世人皆认为陶渊明的生活可能比较清苦,但其实不然。就算陶渊明的家境再落魄,他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在当时的东晋时期,能够做官的,都算是家里比较有势力的,光有钱可不够。而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之前,就已经多次出仕了。而且当时可没有科举,也没有官府大肆鼓励人们上学,百姓受教育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在大部分人上没机会上学的时候,陶渊明能够上学就足以说明至少他家早年的生活不会太差。
画像
而且陶渊明的祖父还曾经做过太守,在当时能够做太守的必定家里的势力不俗,更何况陶侃和陶渊明家还有关系呢,据后人考证,陶侃极大的可能是陶渊明的曾祖父。因此陶渊明的生活应该是无忧的,就算后来遭遇了变故,他对于钱的概念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别人追求的公务员工资,在他的眼里可能就是小钱。
东晋末年的环境东晋时期的环境也没有比“竹林七贤”所在的魏晋时期好多少,东晋时社会也同样动乱不堪,朝堂的政治环境也没有好多少,甚至相比较于魏晋时期要更加的混乱。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及时行乐的思想下,有很多的人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放弃了做官,毕竟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也想不到。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虽在早起读书时有接受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但在那样一个老庄文化盛行的年代,影响陶渊明更多的是道教的思想,因此陶渊明积极的避世,也与当时的文化有关。毕竟陶渊明在思想上还是更加的理想化,不适合热闹的官宦生活,尤其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一团乱,陶渊明受多了官场上的气,是很难对仕途再产生热情的。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在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因为“弱年逢家乏”不得不出来求仕,那段时期他做的官职并不高,而且杂事很多,对于一个文人而言,这样的经历无疑是受辱的。直到陶渊明成为刘恒的参军之后,他已经是在积极与消极之间转换,在想努力和干脆放弃之间来回摇摆。
陶渊明画像
对于一个有才并且自视甚高的人而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他们将自己看的很重要,但是现实往往会给予他们重大的打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过于理想化的人是容易产生避世的想法的。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都不算满意,因此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干脆就不要出仕的想法,也是正常的,毕竟在陶渊明的早期都没有遭受过打击,一时之间接受不了也是正常。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更多的原因还要等大家前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