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陶渊明有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21-01-25 09:32:15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哲学简史]    陶渊明有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冯友兰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这都是高人的境界。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里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

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并不相同。

所做的事是同样的事,但对于懂哲学的人和平常人,其中意义却大不相同。

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构成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称之为“境界”。

这种精神境界,就人的心理状态来说又称之为“胸襟”。

表现出来的举止态度就称之为“气象”。

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使人由凡入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莫大的幸福,便是能涵养出光风霁月的境界、俯仰宇宙的胸怀。

冯友兰谈他的人生境界,把它分为四重,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他认为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

所谓顺才,其意义即是普通所谓率性。

所谓顺习,即顺应个人习惯或社会习俗。

在此境界中的人,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止,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顺习而行,则“照例行事”,人云亦云。

无论其是顺才而行或顺习而行,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了解。

所谓功利境界,他认为其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

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

凡动物的行为都是为利的。

不过大多数的动物的行为,虽是为他自己的利,但都是出于本能的冲动,不是出于心灵的计划。

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利”,有清楚的觉解。

并且,他于有此种种行为时,了解这种行为是怎么一回事,并且自觉他是有此种行为。

.......冯友兰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一出版便得大名,名头太盛,直至现在依然成为各类书单上的必读书。

人说其平心静气的文风,饱含思辨和理性、涵养。

“令人读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谦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

书中摘录几句如下: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兼得的,一种表达,越是明白清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人们接受了这样的权威,并不是由于他们选中了它,而是由于他们无可选择。

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

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 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为,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因为这本书太过出名,我就不多加介绍了。

下面这个版本是中华书局出品,中华书局的书是可以闭着眼睛买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了解和购买。

这本书会帮你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系统性的过一遍,使得有更深入更客观的认识。

【斋橘】 中国哲学简史 精装历史随心看,分享好看历史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陶渊明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