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地方官中谁的权力最大?
2020-05-19 07:46:03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清朝的兵制是怎么样的?地方官中谁的权力最大?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自清朝入关,逐渐占据天下后,如何给地方分配兵权,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地方兵权多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这是唐朝的弊病。地方兵权过小,将军队集中在中央,这是北宋强干弱枝的局面。
清朝问题又较为特殊。它一面融合继承明朝制度,一面又受八旗制度影响。在分配地方兵权时,就受到极大影响。当然,清朝地方兵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变化,都会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清朝早期军队中,八旗军和绿营军是绝对主力。他们都各自驻扎在全国不同城市。早期时,八旗军战斗力更强,属精锐主力,由于跟皇族关系特殊,更受朝廷信任。
绿营军改编自明朝降军,后招募兵源补充。跟八旗军相比,绿营军人数较多,但驻扎分散,而八旗军则是主要集中在省会或重点城市。
这种驻军特点,就是清朝要让八旗军集中驻扎,绿营军兵力分散,有利于八旗军监督绿营军,也是清朝“首崇满洲”政策下的结果。
八旗军长官由驻防将军和都统担任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绿营军由提督长官。不过,雍正以后,地方总督兼任兵部尚书成为常例,绿营军改由总督指挥。
所以,清朝地方官中,最高兵权都集中在驻防将军、都统和总督身上。这三个官职中,哪个职位的兵权最大,并不固定,要看具体情况。
清朝前期时,八旗军一直是朝廷依赖的军事主力,即便绿营军数量更多,也不会被视为精锐。康熙年间,朝廷打仗时,都会调派八旗出征。当时普遍认为八旗军战斗力在绿营军之上。而八旗军的指挥权一般都在驻防将军或都统手中,不会由总督指挥。
从顺治到乾隆年间,总督兵权确实不断扩张,且形成定制,有明确条例做依据,但总督的兵权主要集中在武官调动,而非士兵。
总督不能直接编练招募军队,也不能直接大规模调动军队。他们只能在兵部调令下行事,或者只是调动由自己直接管辖的极少部分绿营军,想要调动巡抚或提督麾下的绿营军,需要出具公文。这个对地方官在军队中的实际兵权有很大影响。
相比之下,朝廷赋予驻防将军和都统更多兵权。驻防将军和都统都有权直接招募兵源,还可以整编训练军队。
因为八旗军是一个军民合一的组织,驻防将军跟都统实际都掌管八旗兵丁的军政事务,在士兵当中有很大影响力。
不过,从乾隆年间开始,八旗军因为长期安逸生活,逐渐磨去锐气,战斗力日渐衰微。清朝皇帝一直希望能提振军队士气,乾隆曾多次颁布谕旨,号召士兵要恢复先祖尚武的风气。
清朝后期时,西方枪炮传入中国后,也是八旗军优先使用。可是,不管清朝投入多少心血,八旗军始终无法担起重任。乾隆年间的多次军事行动,都由绿营军担任主力。
而清朝也常派地方总督直接指挥军队作战。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时,就曾让张广泗担任川陕总督,赴前线调兵平叛。从乾隆以后,总督兵权开始逐渐压过驻防将军和都统。
当然,在一些边疆地区的驻防将军和都统,他们的兵权依然很大。例如新疆、内蒙古、东三省等地,这些地区没有设立督抚,地方军政大权都由地方驻防将军和都统掌管。
他们距离京城遥远,又处边地,随时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果没有得到足够权限,遇到急事还需要向朝廷请示,那可能就会贻误战机,后患无穷。它们的兵权比内地官员普遍要高很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咸丰年间,当时清朝八旗军跟绿营军已经全部衰败,即使多次整顿,也无法革除军队弊病。太平天国起义,江南落入他人手中后,从户部到内务府,一下子都断了财源。
江南过去是朝廷赋税重地,每年至少可以为国库贡献三分之一的赋税。国库没钱,军队不堪用。清朝只好给政策,让地方启用团练,招募军队,组建新军。
这次编练新军的地方官员后,以地方总督、巡抚为主。最典型的便是曾国藩组建的湘军。
这支军队真是开启清朝历史先河,它是独立于八旗军和绿营军外的另一个军事系统。湘军以忠于统帅为主,并不以朝廷调令优先。这种兵权,对朝廷而言,已经有些失控。
虽然这种情况不是全国普遍,但已经成为趋势。即便是曾国藩解散湘军,清朝地方总督后来又组建了其他新式军队。如李鸿章的淮军,张之洞在湖北编练的新军,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式陆军等。
地方总督兵权不断增加,其鼎盛时期李鸿章以直隶总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手握湘军和北洋水师,权势一时无二。后来袁世凯以中枢大臣身份逼宫,其兵权来源,也是在地方任职总督时积攒下来的。
相比之下,驻防将军跟都统都衰败不堪,不仅八旗军不堪再战,如伊犁将军、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等职位也被裁撤,改设总督,总督成了晚清地方最有兵权的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