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战胜殷商后,把商朝的遗民分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
2020-11-11 16:16:15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周武王战胜殷商后,把商朝的遗民分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并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辅佐武庚禄父治理殷这个地方。
周武王驾崩后,武庚禄父连同管叔鲜、蔡叔度发动叛乱,周成王命令周公诛讨他们,然后把纣王的庶兄微子分封在宋地。
苏轼说:周武王不是圣人。
以前孔子大概就谴责过商汤和周武王,只是顾及自己是殷商的子孙而后来又是周朝的臣子,所以才不敢正面谴责,然而他却数次表达了这个意思,他曾说:伟大啊,高尚啊,尧、舜!又说:“禹,我找不到可以非议他的地方。
”孔子不提商汤和周武王,他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了。
又说:“《武》乐非常优美,但未能尽善。
”伯夷,叔齐大概认为武王犯了弑君之罪,因此非常鄙视他,并且不食周朝的粮食,而孔子赞许他们,可见孔子对武王的谴责也是相当明显了。
这就是孔氏的家法,世上的君子如果是出自孔门一脉,必定遵守这一家法。
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死,都在这里,谁敢不严格遵守?到了孟子才开始悖乱这一家法,他说:“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一个名字叫纣的匹夫,却没有听说周武王杀害君主。
”此后儒家的学者都理所当然地以商汤和周武王为正道的圣人,这些人都成了孔氏家法的罪人。
如果当时有像董狐那样正直的史官,那南巢之事肯定会记载为叛乱之事,牧野之战也肯定会记载成弑君。
那今天被称为仁者的商汤和周武王,必定会因家法而受到谴责和恶名。
周公在《无逸》中写道:“殷商的中宗、高宗、祖甲,以及我朝的周文王,这四位都是遵循圣明之道的人。
”这本书中上没有记载商汤,下也没有记载周武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周文王的时候,诸侯不用征召便自动前来谒见,因此得以接受天命被尊为王者,施行天子的职权,周统治天下与否,不必计较商纣的存亡。
如果周文王在世肯定不会讨伐纣王,纣王虽然不被讨伐,但还是会死掉的,他或许会死于内乱,殷人因而会立新的君主并且服侍周朝,然后尊称商、周两朝的君主为王,这样做的话君臣之间的道义,岂不是可以两全其美!周武王在孟津检阅军队后归来,纣王若能改过,又或者殷人另立新君的话,周武王如此对待殷人便足够了。
天下没有得到认同的王者,只要有圣人出来,天下的民众便会归顺,圣人也就无法推辞王者的任命。
但是武王以兵事夺位,然后放逐、诛杀原来的帝皇,这样合适吗?汉朝末年大乱,四方豪杰之士纷纷起兵。
荀文若是圣人的门徒,他认为在这乱世中只有曹操可以平定天下,所以前往辅佐他。
荀文若给曹操谋划的都是成就王业之事,但他何曾诱导曹操造反呢?用仁义之道拯救天下,天下平定后,王位便会自动前来,到时不得已也要接受,它一日不来也就一日不取,这是周文王的道义、荀文若的仁心。
到了曹操谋求九锡的赏赐的时候,荀文若因此而死,所以我认为荀文若不愧是圣人的门徒,因为他的才能可比张良,而道义可比伯夷。
杀某人的父亲,然后再册封他的儿子,这个儿子如果不是人的话还可以接受这种册封,但如果这个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的话,就一定会以死相拒。
楚国准备杀死令尹子南,子南的儿子弃疾是为楚王驾车的卫士,楚王流着眼泪向他讲了这件事。
楚人杀了子南后,门人问弃疾:“你会远行吗?”弃疾答:“我参与了杀我父亲的事,我能去哪里呢?”“那么继续服侍楚王吗?”答:“抛弃父亲而服侍仇人,我怎么忍心啊!”于是,他就自缢而死。
周武王高举黄钺来讨伐纣王,如果武庚接受分封而不叛乱,那武庚还是人吗?所以武庚的叛乱是必然的,这不需要智者说出大家就能知道。
周武王的分封,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的。
殷商统治天下已有六百年,贤德圣明的国君也有六七位,纣王虽然暴虐无道,但他家族内没有去世的成员还有很多。
在三分天下周人占有其二的形势下,殷没有征伐周,而周反而讨伐殷商,并且诛杀殷商的君主,夺去了他的社稷,如此,诸侯必定有不服的,所以才会分封武庚来安抚他们,这或许才是周武王的意愿吧?所以说:周武王不是圣人。
@新锐历史 这则故事改编自北宋苏东坡的手稿《东坡志林》一书,武王不是圣人,这样的话要是在更早的时候说出来,是不可以的。
整个封建社会的根基都是靠周礼来维系着的。
而周礼又是什么呢?是从周武王开始建立的一些纲常,一旦这样的理论被釜底抽薪,那么整个封建社会就会像一摊烂泥一样软塌塌地倒下来。
所以,苏东坡在这里敢把这样的话说出来,也是十分有胆量的。
当然,苏东坡在这里讲这些话,还是有一点迂腐。
在他之前的那些朝代,哪一个帝位不是靠弑君得来的?而哪一个帝位不是靠着有违孝悌仁义的手段谋来的?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苏东坡虽引用孔子与周公的某些说法作为理论依据,但主要是推测孔、周之意。
引申、推测多于实证,不乏偏见与臆断。
苏东坡认为,若以仁义为政,即使不篡夺政权,政权也会自动来到身边。
这种“仁义救天下”的思想在《论古》一章中是贯彻始终的,故置此以为开首,实是理固宜然的。
#华山论剑英雄汇#历史随心看,分享好看有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