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瓜杀三妾是真的吗?过程是什么
2020-12-30 10:50:47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中国素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但明清的小说也是抹黑曹操较为严重的朝代。《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后的一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将曹操抹黑成了“多疑、嗜杀、残暴”的代名词;口令“鸡肋”再次使曹操的“奸诈”形象深入人心。
而“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则出自明代冯梦龙的笔记小说《古今谭概》的内容,同样将曹操“喜怒无常、视人命如草芥”的形象描述的淋漓尽致。
故事情节梗概
一天,曹操宴请百官,他叫侍妾献瓜。于是,一名新入府的小妾用玉盘托着西瓜进来。曹操问侍妾瓜熟不熟,侍妾说熟透了。结果,曹操听了大怒,将其斩首,群臣惊讶,不知何故。
接着,第二个侍妾硬着头皮用玉盘托着西瓜进来。曹操又问她熟不熟,这个侍妾则说不清楚,反正不生。结果,曹操听了又大怒,同样将其斩首。
随后,众侍妾推举跟随曹操较早的兰香进献西瓜。兰香自认为清楚曹操的性格,也想表现一番,因此用玉盘托着西瓜走了进去。当时,曹操问她瓜甜不甜,她则说甜到心里去了。但是,还是被大怒的曹操斩首了。
不就是吃块西瓜吗,参加宴会的百官却连续受到三次惊吓,又不明白曹操为何要如此做,一个个吓得冷汗直流,如坐针毡。
这时,曹操才笑着解惑,三个侍妾都是谎话连篇,不该杀吗?第一个侍妾,并非瓜农,瓜又未曾切开,她是怎么知道瓜熟透了,完全的想当然;第二个侍妾,不但不诚实,还想耍滑头,竟然想用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来糊弄我,这样的人放在身边,能放心吗;第三个侍妾,又没有偿过瓜味,又怎么知道瓜甜到心里去了。其实,这几个西瓜本就不熟,就是为了测验她们是否对我忠诚,检验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所以,希望你们不要向她们学习,能够实心用事,忠诚于我。
只是这样的杀鸡儆猴的手段,也太过视人命如儿戏了,实在不敢苟同。
故事纯属虚构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呢?
西瓜又称“寒瓜”。
《南史·滕昙恭传》记载,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
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明代李明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也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
也就是说,西瓜在五代时才从西域传入中国,三国时中土应该还不出产西瓜。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西瓜应该是西域运来的。但是,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又是千(万)里迢迢,待运到洛阳时,怕早已不能吃了吧。就算,有些还能吃,也是极为珍贵的,以曹操笼络人心的手段,有必要唱这么一出吗,完全就是给群臣添睹,就算吃上几口,怕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吧,完全就是在做得罪人的事情,枭雄曹操会去干吗?
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纯属虚构,但却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故事发人深省
虽然,这个故事非常的简单,但细思之下却又发人深省。
深省一:当命运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时,自己便如同蝼蚁般渺小,他人高兴自己可幸运苟活,他人一不高兴,随时都会要了自己的命。
深省二: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想杀就杀,其他人则只会畏威而不会怀德,又如何能够获得人心的效忠呢。
深省三:与其当一个无法自主的华丽凤尾,还真也不如做一个并不好看的鸡头。毕竟,相比凤尾,鸡头则有更多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权。
深省四:几乎所有的领导都不是善茬,与其迎合讨好不得好,还不如淡然处之,随其自然;几乎所有的领导都不傻,与其耍小聪明蒙混,还不如实心用事,提高自己。毕竟,能力才是吃饭的主要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