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职虚而位尊,阴养三千死士死心塌地
2021-01-12 09:27:40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虽然,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的权力落空,只担任了个掌管礼法制定和颁行的虚衔,但这个太傅的虚衔,却依旧是三公之一的正一品大员,可谓“职虚而位尊”。
不过,这和跟随他起事的“阴养三千死士死心塌地”的忠诚表现,却并无多大关系。毕竟,“见异思迁”的算不上死士,而“忠贞不渝”的才算死士。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养出死士”,就不用担心他们的忠诚,关键是如何“养出死士”。那么,司马师的“三千死士”究竟是如何“阴养”(暗中培养)出来的?
虽然,并无史料记载司马师是如何阴养死士的,但可通过《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的“孟尝君养士”的故事找到答案。
司马懿剧照
孟尝君,又名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在齐国薛邑(今滕州市官桥镇境内)时,就有“养士”的名声。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养士的?
养士的对象:各诸侯国的宾客(社会闲散人员,包括游侠)以及犯罪逃亡(落难之人或亡命之徒)人员。
养士的形式:给他们以丰厚的待遇,相当于不工作也有钱拿,也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形式相似。
养士的礼遇:不分贵贱,生活一律与自己相同。自己吃什么,也给他人吃什么;自己穿什么,也给他人穿什么,以表现对宾客的足够诚意。
养士的手段:每当接待宾客时,都会安排下人在屏风后面作记录,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宾客亲戚(包括父母)的住处。当宾客离开后,他还会安排人员带上礼物到宾客亲戚家中慰问。这样做起码有两个目的,一是可在民间赢得“爱士”的贤名;二是又可完全掌握结交宾客的人品、才能等实际情况。
那么,如此养士究竟效果如何呢?
有一天吃晚饭,有人遮挡了孟尝君吃饭的光亮,有一个宾客却误以为孟尝君吃的饭食比较特殊,这才不想让宾客看到,便很气愤,当即起身打算离开。
然而,当孟尝君将自己的饭碗端到宾客面前时,宾客却发现和自己吃的是完全一样。因此,宾客惭愧难当,并自刎谢罪。此后,孟尝君爱士的贤名便传开了。
孟尝君剧照
后来,孟尝君的贤名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孟尝君被请到秦国担任宰相。结果,却因臣僚谗言而被罢相,还差点被秦国囚禁杀死。最终,还是在宾客“鸡鸣狗盗”的帮助下,这才逃出秦国。
不过,在当时“养士”,不但不会被视为“不臣”,反而会被视为士丈夫阶层求贤若渴的一种文化氛围。
若以当时的三国乱世,社会闲散人员和落难人员会少吗?若再辅以孟尝君的养士手段,还怕挑选不出三千忠诚的死士来吗。
再来看看司马懿的家世,高祖父司马钧曾为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曾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曾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曾为京兆尹。绝对称得上是官宦世家,世家大族。就算到了司马懿失权之时,依旧身处三公之一的一品大员高位,还怕没钱养士吗。
显然,无论是养士的条件,还是能力,司马家都完全具备。
若以此推断,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很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只是所不同的是,孟尝君是“明养”,而司马师却是“暗养”。
因此,这也较符合《晋书·景帝纪》中“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的说法。
其实,纵观三国历史,也并非只有司马师才“阴养死士”,只是他“阴养的死士”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更是成功的死士,这才备受人们的关注。 那么,三国时期还有哪些“阴养死士”的典型案例呢?
三国历史中,除了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较为出名外,还有二人“阴养死士”也很出名。 一是成功刺杀孙策的吴郡太守许贡三门客,他们用自己的性命为许贡报了仇,而这三门客应该就是许贡“阴养的死士”。 二是诸葛诞“倾帑藏赈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更是在诸葛诞身死后,依旧誓死不降。《三国志·诸葛诞传》: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
许贡三门客之所以能成为许贡养的死士,是因为三门客逃难时得许贡收留。而诸葛诞养的数千死士,则是他散尽家财收买的死士之心。
司马懿、司马师及三千死士剧照
同时,除了这些典型案例外,至少还有两人有过养死士的记载。
《傅子》曰:(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后汉书·袁绍列传》: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兒……
说白了,之所以要说“养死士”,重点就在一个“养”字上,而“养”则需要大量钱财。但是,钱财对于司马懿这样的世家大族来说,却是最不缺的。所以,古代只有身家富有,地位尊崇的人,才有“养死士”的条件。
当然了,在养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借鉴孟尝君“养士的手段”,来发现真正忠诚可靠的死士。否则,很可能就是养虎为患,而不是养士为己所用了。
又因“好养士”者,大都是野心勃勃之辈。所以,历朝历代对于“阴养死士”者,一经发现,基本都会以造反罪论处。这一点,从司马师、袁绍及许贡等人的身上就能看出,无一不是野心勃勃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