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宝贵的启示
2021-01-12 11:19:06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虽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其核心思想的人并不多,知道由于谁的出场更能体现其核心思想的人就更少了。
或许由于书中的智珠对决、忠勇搏杀、追寻梦想等情节更加的引人入胜,这才成为吸引世人争相传阅的焦点吧。
那么,整部《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倡导“忠孝仁义信”的道德内涵。
那么,又是谁的出场,才将 “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推向了巅峰?那就是徐庶的出场。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徐庶在整部三国中,就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吗,又怎么能体现出《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呢?
有此疑惑,也是非常的有道理。
一是《三国演义》共有一百二十回,仅有四回出现徐庶,即: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二是《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徐庶也仅是个陪衬角色。
但是,就算徐庶的戏份少,也不影响其出场部分所倡导的全书 “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春,徐庶投入刘备麾下。不久,曹操平定北方回到许都,便有攻取荆州之心。为此,曹操令曹仁、李典、吕旷、吕翔领大军三万屯军樊城,近逼新野,窥探襄阳,以查荆州虚实。
对此,徐庶献计斩杀曹军大将吕旷、吕翔,再献计败李典,又再献计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后献计破曹军劫寨并取樊城。
此战,曹仁所领大军损兵折将,后大败退回许都,来向曹操请罪。曹操安抚其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为此耿耿于怀,同时询问是谁为刘备出谋划策。曹仁告知是单福,曹操不解。这时,曹操麾下谋士程昱出言解惑,单福,原名徐庶,从小练习剑术,后来相助朋友报仇杀人,从而改名单福,同时强调徐庶之才胜自己十倍有余。对于天下大才,曹操皆有欲得之志。
程昱献计:徐庶自幼丧父,被其母亲养大成人,因此为母至孝。如今,一直在家照顾其老母的弟弟徐康又突然病故,其老母便无膝下尽孝赡养的亲人了。所以,只要丞相能将其母接到许昌,再令其母书信相召,其又怎能不来。
曹操求才心切,当天便派人将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都。接着,曹操便对徐母讲,元直这样的大才,怎么能够在刘备这个叛贼的手下做事,应当到许都来为朝廷做事,才会有更大的前途。随之,曹操令人取来笔墨绢砚,请徐庶之母作书,召其前来许都,定会重重赏赐。
这时,体现大义的精彩情节便出现了。
原文如下:
徐母曰:“刘备何如人也?”
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
徐母厉声曰:“汝何虚诳之甚也!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着。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吾儿辅之,得其主矣。汝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反以玄德为逆臣,欲使吾儿背明投暗,岂不自耻乎!”
言讫,取石砚便打曹操。操大怒,叱武士执徐母出,将斩之。
此段原文,不难看出刘备的仁义之名多么的深入人心,无论世间的小孩、老人,还是乡间的牧童,或是山中的樵夫,都知道刘备的仁义名声。此时,曹操的名声却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能得此名号,为曾经袁绍讨曹操时,陈琳所写的檄文之功。
同时,刘备在徐母的心中,可是其崇尚 “仁义”道德的忠实粉丝。为了维护“仁义”道德理念,徐母骂完曹操还不解气,并拿起石砚砸向曹操。其实,就是为了寻死,好令儿子徐庶能够安心辅佐“仁义”刘备成就大业,也更能增添曹操的恶名。
因此,经过程昱相劝,曹操才强压怒火,没有处死徐母。当时,程昱又向曹操献上一计,可将徐庶骗到许都。接着,程昱便以徐庶以往相交的好兄弟身份,经常前去看望徐母,并在礼物中放上祝福问安之类的竹笺。作为礼尚往来,徐母也会回复一些表示谢意的竹笺。一来二往之下,程昱取得了徐母的笔迹。素有模仿字迹才能的程昱,立即以其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书信,希望其接到信后,能够尽快赶来许都尽孝。
很快,徐庶便收到了这封书信。当下,心中慌乱,泪如泉涌,不及细思,立即持书前去向刘备请辞,并道出身世。
前面是徐母述说刘备的仁义之名,下在则体现刘备的仁义绝非虚名。
虽然刘备心下不舍,但还是为了以全徐庶孝道之心,打算放其离开。这时,孙乾劝谏刘备,言徐庶尽知军队实情,如果其相助曹操,刘备岂不危矣。如果能够强行将其留下,时间一久,曹操必杀其母,徐庶便会寻机为母报仇,自然不会离开了。
对此,刘备回道:“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注:刘备回答原文。)
为感念刘备仁义之感,徐庶离别之时承诺:“庶虽至曹营,终身绝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后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处。
由此可见,刘备确实为大仁大义之人,宁愿身死,大业不就,也要全“仁义”的人生理念。
很快,徐庶赶到了许都,急见其母。其母却大惊:“吾儿怎么到了这里?”因此,徐庶便将书信一事相告。
其母闻言,当下大怒,拍案骂道:“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冑,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注:徐母之言原文。)
意为:告诉世人,面对忠孝,如何取决。当忠、孝两难相全之时,应以忠为先。
接着,就在徐庶惶恐不安之时,其母已回到屋内悬梁自尽。由此,可见徐母气节之高、大义之明。因此,李贽评语:徐元直不奇,其母大奇,真元直之母也,可敬可敬。
后来,徐庶确实也没有为曹操设一计一谋。特别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之时,徐庶已看出诸葛亮、周瑜的火攻之计,也未曾言明,便是实证。由此,也全了徐庶一生的信义之名。
以此来看,刘备、徐庶、徐母演绎的便是《三国演义》“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留给世人的便是“忠孝仁义信”的道德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